2025年国庆假期,恩施大峡谷因一场大雾本可能留下游览遗憾,景区推出的“免票重游”政策却让这份遗憾化作温暖回响。“晴日再来,免票入园”的承诺,不仅让游客倍感贴心,更赢得全网赞誉,被赞为“彰显文旅发展大格局”。这一看似简单的服务举措,恰是当地乃至湖北文旅从“门票经济” 向“口碑经济”、从“景点打卡”向 “情感体验” 转型的鲜活注脚。
在流量与口碑交织的时代,恩施大峡谷的选择彰显了“人心即资产”的深刻认知。游客在社交平台自发分享这份“被尊重”的感动,让一次未竟的旅程成为城市形象的生动背书。这种“让利”本质上是战略性“得利”。用一张门票的成本,换来了跨越地域的口碑传播,建立起景区与游客间持久的情感连接。相比之下,那些困于短期收益、忽视服务品质的做法,终究难以留住人心,更遑论可持续发展。
恩施的实践并非孤例,而是湖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的缩影。就在同一假期,咸宁推出《瑶望千年·云歌》大型实景演艺,将瑶族文化与山水舞台深度融合;三国赤壁古战场打造“穿越千年”游园会,让游客在汉服、竞技与市集中触摸历史温度;羊楼洞古镇以“月满中秋·茶香羊楼”为主题,串联起青砖茶品鉴、非遗展演与民俗互动,构建起沉浸式文化消费新场景。这些创新跳出“看风景”的传统模式,通过“讲故事、造情绪、留记忆”,精准回应了当代游客对“情绪价值”的追求。
更值得称道的是襄阳的“吾爱吾襄·读城”活动。这项由媒体与民间文化组织联合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学者带队、实地行走、亲子共读等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和市民重新发现家乡之美。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城市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当孩子们吟诵“岘山高,汉水长。襄阳城,我家乡”时,他们不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构建精神家园。这种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正是城市软实力最坚实的根基。
真正的旅游竞争力,不在于山有多高、水有多清,而在于能否让人“动心”。恩施大峡谷的“免票重游”,是对游客期待的回应;咸宁的沉浸式演艺,是对文化价值的激活;襄阳的“读城”行动,则是对城市灵魂的唤醒。三者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在努力构建一种“主客共享”的文旅生态,让外来者宾至如归,让本地人重拾自豪。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个别景区仍存在服务滞后、管理粗放等问题。个别地方对“网红效应”盲目追逐,热衷于制造噱头而忽视基础建设,导致“一时火爆、长期冷清”。文旅发展没有捷径,唯有诚心与匠心并重,方能行稳致远。恩施大峡谷的举措之所以动人,正因其发自本心,而非刻意营销。这种“有温度的管理”,才是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放眼全国,文旅竞争已进入“拼内涵、拼体验、拼情感”的新阶段。湖北坐拥长江文明、楚文化、三国遗迹、武当道韵等丰厚资源,完全有能力从“旅游大省”迈向“旅游强省”。关键在于,能否持续打破“门票依赖”,跳出“景点思维”,以更大的格局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讲好故事。
云雾散去,初心不改。文旅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当荆楚大地始终以格局谋发展、以诚心待游客,定能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人心牵挂的远方,让湖北文旅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金凤(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区人才信息中心)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