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在新疆阿克苏发布,138名来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光荣上榜。他们是在平凡生活中默默传递向上向善力量的邻居、朋友和同事,是日常烟火里随处可见的温暖微光。这份榜单让我们看见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那些不变的善意、坚守和勇气,从未缺席。
上榜的好人中,有扎根帕米尔高原十年,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牧民送医送药的村医赛力克波力・库万德克;有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修补服务不涨价并为困难群体免费服务的补衣老人薛建英;还有危急时刻徒手攀爬5楼雨棚,托举悬空幼童脱险的“托举哥”李云。他们并非圣人,也会累、会计算成本,也要面对柴米油盐、要解决生计难题,可他们比旁人多了一份“放不下”,放不下需要帮助的人,放不下心里的那点执念。在功利的潮流里,这种“不精明”的坚持,恰恰是最珍贵的不凡。
“中国好人”们的选择,绝非孤立的个体行为。他们的善行如石子入水,在社会这片湖面上激起圈圈涟漪,影响着更多人参与到向上向善的行动中。我们推崇好人,不仅仅是为了表彰他们,更是为了在全社会培育见贤思齐的文化土壤。你看到有人帮老人提菜篮,下次遇到了,你也会伸手;我看到有人守着一份公益不放弃,下次有机会,我也愿意参与。“中国好人榜”发布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看得见”的行动放大,让更多人知道,做好事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当千千万万个“你”和“我”的微光汇聚成“我们”的火炬,好人“榜”就能真正转化为好人“群”,善意就能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致敬好人不该只停留在点赞。现在有些地方,提到学习好人,就是挂横幅、开讲座,热热闹闹一阵后便没了下文。还有的地方,把好人当成宣传素材,采访完、报道完,就不再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样的“致敬”,不是尊重,而是消耗。消耗好人的热情,也消耗公众对“好人精神”的信任。
真正的致敬,要带着温度,更要落到实处。对好人个人,要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那位开办爱心食堂的老板,社区能否帮他协调便宜的场地?那位乡村教师,能否为她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对普通人来说,致敬不是在网上点个赞,而是在生活里学行动,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别犹豫;遇到公益活动,别旁观;哪怕只是对身边人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都是对“好人精神”的托举和传递。
“中国好人榜”不是一份荣誉清单,而是一份行动指南。如果我们只把榜单当成故事集,看完就忘,再好的榜样也无法发挥作用;如果我们把榜单当成动员令,看完就做,那身边的好人定会越来越多。当善意从个体选择变成群体自觉,当好人“榜”变为好人“群”,我们的时代便会被无数微光点亮,而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也正是在这从榜样引领到大众践行的转变中不断攀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智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