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熊露娟
近日,自媒体账号宋雨霏发布“悬赏20万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引得无数网民为这段知恩图报的故事动容。视频中,博主声泪俱下地讲述海边溺水被陌生男子救助的经历,带着锦旗奔波于各地寻访,感谢恩人家人、拜访恩人母校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多条视频收获数万次点赞。然而真相却给了共情者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场寻恩故事实为宋某雪、何某龙等人精心策划的摆拍炒作。据公安部网安局消息,6名涉事人员最终被依法处理,账号被禁言,违规增长的粉丝被清除。
“正能量摆拍”:道德外衣下的流量狩猎
在流量即收益的异化逻辑下,虚假摆拍已从粗制滥造逐渐演变成了情感收割,宋雨霏事件的狡猾之处,在于给这种套路披上了“正能量”的伪装外衣,区别于编造殴打外卖骑手视频煽动对立、AI生成虚假爆炸信息制造恐慌等危害公共秩序的行为,这场寻恩闹剧刻意凸显知恩图报的道德价值,精准拿捏了公众对善意与感恩的心理期待。从传播动机来看,策划者深谙短视频时代下的流量密码,8月21日发布第一条寻恩视频,随后对10余条短视频进行连续剧式的更新,运用真实场景取景和情感演绎等方式强化事件的真实性,继而误导公众。这种以假乱真的摆拍远非个例,此前四川乐山助农账号摆拍果农芒果滞销的悲情戏码带货,还有“凉山孟阳”“凉山阿泽”等团队虚构悲惨身世销售假冒农村特色产品,都是利用类似的逻辑收割流量并牟取暴利。据调查,宋某雪与何某龙捏造溺水女子和救命恩人的人设,伙同4人参与摆拍,核心目的是起号吸粉,等待账号积累到足够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之后,再顺理成章地通过带货方式牟取利益。据中国之声报道,一些博主走上了暴力起号的歧途,虚假摆拍、挑动情绪、造谣牟利成为他们惯用的伎俩。一件件虚假摆拍事件反映,这种暴力起号模式已形成灰色产业链,舆论不禁担忧,道德情感在流量游戏中被彻底工具化。
信任崩塌:“狼来了”效应的社会代价
处罚通报发布后,舆论愤怒情绪瞬间爆发,这不仅源于被欺骗的直观感受,更来自公众对真诚善意被消耗的担忧。就有不少网民表示,下次看到真的寻恩求助,谁还敢相信呢?这种疑虑是对虚假摆拍侵蚀社会信任基石的担忧。从法律维度看,这场摆拍不再是一次创意演绎,而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拘留或罚款。红辣椒评论指出,宋某雪等人发布的10余条视频,并非简单的剧本创作,而是以社会新闻的姿态传播,误导大量网民相信溺水寻恩为真,甚至引发公众对恩人为何避而不见的讨论,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相较于法律追责,更难修复的是公众情感的创伤。“狼来了”的戏码每上演一次,都让人们在真实的善意面前多一份迟疑,不确定溺水救助是否为摆拍、寻亲启事是否为炒作,这种信任鸿沟让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踌躇,让真正身处困境者得不到及时援助。试想一下,当精心策划的虚假故事轻松获得数万次点赞,而那些记录真善美的内容反而因缺乏戏剧冲突被算法忽略。长此以往,不仅消解网络空间的真实性,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那份助人为乐的美德也可能因信任缺失而式微。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造假视频花样繁多,别有用心者通过环境营造和后期制作等方式,让网民难以辨别视频真假。在这种背景下,仅凭事后的紧急辟谣效果甚微,因为一次成功的摆拍炒作,可能需要数十倍的真实信息传播才能挽回公众信任。
多方失守:乱象背后的责任链条审视
一场虚假摆拍之所以能够引起全网关注,绝不是个体牟利那么简单,这背后是创作者失德、平台失责和监管滞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复盘此类闹剧,需要透过表象厘清背后的责任链条。首当其冲是创作者法律意识缺失,在流量即收益的异化认知下,部分自媒体对法律缺乏基本的敬畏。事实上,除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外,若虚假摆拍引发严重社会恐慌,可能触及《刑法》中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若与商业牟利结合,还可能涉嫌虚假广告罪。此前“凉山孟阳”团队通过虚假人设非法获利1300万余元最终被追责的案例,早已给相关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但仍有人铤而走险。其次,平台审核机制需优化。涉事网络平台在事件发酵后对账号作出禁言、清粉处理,及时遏制了虚假内容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一定的警示震慑作用。但也要看到,事后补救难以弥补事前审核的漏洞,一些网络平台对正能量伪装的虚假内容识别精度不足,且算法推荐机制存在流量导向,致使煽动情绪、情节曲折的内容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曝光度。特别是许多摆拍内容未按规定标注“剧情演绎”,以纪实口吻混淆视听,平台对此类标注模糊的问题审核不严,加剧了公众认知混乱。此外,监管响应滞后性也是问题所在。从宋雨霏发布第一条视频到被依法处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虚假内容早已在全网扩散传播,利益相关者也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中央网信办自7月24日起就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明确打击“不做标注以假乱真”等问题,面对持续被曝光的虚假摆拍乱象,折射出如何早发现、早处置仍是当前监管的痛点和难点。
破局之道:构建善意守护的多元治理体系
虚假摆拍的伎俩被公安识破,涉事人员依法受到惩罚,这既是对涉事者的惩戒,更是对网络生态的警示。遏制虚假摆拍乱象,需要法律、平台、公众等多方形成治理合力,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虚假内容无处遁形。一是加大法律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进一步明确正能量摆拍的法律界定标准,将虚假内容传播量、获利金额、社会影响程度等作为考量因素,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多次违规的创作者及团队纳入行业禁入名单,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二是平台应扛起主体责任,筑牢内容防线。澎湃新闻指出,平台要加大对虚假摆拍内容的治理,改变不合理的流量激励机制,保障内容真实性与价值观向上向善的统一,对明显不合理内容加强抽检复核,对真假难辨的内容突出标记,对违法违规的创作者实行限流、禁言、封号,对用户反馈投诉高效处置。三是公众应强化理性认知,拒绝情感绑架。面对催泪剧情或离奇故事,应保持基本的辨别意识,不盲目点赞转发,对可疑内容主动求证,通过官方渠道举报虚假信息。此外,媒体应加强对虚假摆拍案例的曝光,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协会可出台相应规定,明确创作的职业底线。
宋雨霏事件落幕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未结束。公众为真实的寻恩故事感动,是因为它承载着最珍贵的人间温暖;而对摆拍炒作愤怒,是因为它摧毁这份温暖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础。假视频传递不了真善美,这场透支信任的把戏,该收手了。
专题:东湖观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