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热线一头连着政务服务和为民初心,一头连着万家灯火、百姓冷暖。然而部分地方热线却渐渐“失温”,有的对群众的咨询投诉置若罔闻,或只简单回复“已收到、已知晓”;还有的干脆模板化应付,线上回复全是千篇一律的通稿。群众抱着满心热情打来电话,最后只能揣着一肚子凉意在挂断声里叹气。
责任断了线,热线再畅通,也只是徒有其表的“摆设”。不少地方的政务热线,看似接通率、回复率都挺高,可群众的满意度却上不去,问题就出在“责任断线”上。有的部门接了热线,不琢磨怎么解决问题,先想着怎么“甩锅”。社区问题推给街道,民生问题推给职能部门,跨领域问题干脆成了“皮球”,你踢过来我踢过去,绕来绕去还是没个准信。有群众投诉反映小区楼下餐馆油烟扰民,市场监管说“管不了排烟管道”,城管说“得先看有没有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说“需要社区先排查”。一圈流程走下来,餐馆的油烟还在飘,群众的耐心已经磨没了。
热线“不热”,根源在一些干部只把“考核任务”放在心上,却把“群众心事”抛在脑后。有的地方紧盯“接通率”“回复时效”这些数字,忙音没响几秒就匆匆挂断,回复内容照抄模板,全然不顾群众说的是什么、急的是什么。还有的干部怕麻烦、怕担责,遇到复杂问题就“躲着走”。群众反映拆迁安置的疑问,他说“政策文件里写得很清楚”;群众吐槽老旧小区没电梯,他说“改造计划还在研究”。这些话听起来没毛病,却透着一股“事不关己”的冷漠。他们忘了,热线那头不是冰冷的诉求,而是活生生的人,是等着住房、等着看病、等着解决生计问题的老百姓。干部要是没了共情心,没了责任感,就算热线24小时开通,也暖不了群众的心。
其实,让热线热起来并不难,关键是要把“群众事”当成“自家事”,把“群众急”当成“自己急”。咸宁市咸安区探索“分级处置+协同增效”机制,让职能部门干部轮流“坐班”接热线,推动干部从“看工单”变为“跑现场”,零距离倾听民生疾苦,亲身体会群众的焦急和期待;襄阳市南漳县建立“首接负责制”,明确谁接的热线谁负责到底,从受理、协调到反馈、回访,一跟到底。这种“盯上、靠上、跟上”的服务,才是热线该有的样子。
眼下,各地都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可再先进的治理理念、再完善的治理体系,最终都要落到“为群众办事”上。热线虽小,却是检验治理成效的“微窗口”。把政务热线办实、办暖,让群众打一次就有一次收获,问一次就有一次安心,才能让“连心桥”越走越宽,让“鱼水情”越处越浓。
别让热线冷下去,更别让民心凉下去。把每一次热线求助都当成拉近民心的机会,把每一个群众诉求都当成改进工作的方向,热线才能真正热起来,民心才能始终暖起来,基层治理的温度才能顺着一根热线传递到千家万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智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