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流经千里,驱动六座电站,年均发电约3000亿千瓦时。”这并非“滴水穿石”的古老寓言,而是当代中国水利跨越发展的真实写照。10月20日,央视财经频道聚焦“十四五”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成就,“一滴水发六次电”“万亿级”投入、惠及亿万群众的调水工程,彰显着水利建设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从“单一治理”到“系统统筹”的战略升级,绘就“水利兴国、水安民生”的时代画卷。
连续三年投资突破万亿元,这不仅是体量的增长,更是对国家水网大动脉的前瞻性布局。9.5万座水库,超1万亿立方米库容,筑起守护6.6亿人口、保障粮食生产的水安全屏障;纵横交错的输水体系,润泽干涸的土地,构建全球服务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系统,“十四五”末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6%。水利工程,如国家发展肌体中的“血脉”,默默支撑着防洪、供水、粮食与生态的安全。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水利迈入“以水生金、以水促绿”的新阶段。“一滴水发六次电”,累计发电突破4万亿千瓦时,节约了煤炭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每一滴水的能量用到极致,这是中国水资源从基础要素跃升为推动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践行“双碳”目标的战略引擎。清洁能源走廊点亮的不仅是万家灯火,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未来。
中国水利正从“单项工程”走向“系统水网”,擘画人水和谐的现代化蓝图。广东“巨型水碗”将惠及1800万人。湖北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百亿立方米“南水”北上,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复苏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中国水利发展的新方向,贯穿于长江大保护、黄河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也融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生态等多目标协同的规划设计中,是兴利除害、人水和谐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水润民生,水利兴邦。中国水利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关于安全、发展与民生的故事。作为身处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武汉市民,我们更深知“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的千钧分量。奔流不息,奋斗不止。中国水利正以“滴水穿石”的坚韧和“点水成金”的智慧,在神州大地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波澜壮阔的治水历程,不仅汇聚成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更凝结为保障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厚底气,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向前、共建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翟昭君(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