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街将闲置空地巧妙转化为共享菜地,330余块共享菜地被居民认领一空,20平方米地块每年象征性收费100元,引发了广泛关注。共享菜地不仅是满足群众需求的民生工程,更是整合资源、激活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为城市治理增添了鲜活亮色。
读懂群众的“心头事”,让居民需求开花结果。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基本的居住功能,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在城市中拥有一方能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乐趣的绿色空间,成为许多居民的内心向往。某些地方“无地可种”的遗憾与私占绿地种菜的矛盾困扰着基层治理。正是看到这份对土地的深情,社区将问题转化为议题,将“堵点”转化为“发力点”,最终让“给居民一块菜园”从群众期盼变为现实。面对居民多样化需求,基层不再简单依赖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共享菜地的实践,让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奔赴”。
盘活身边的“闲置资”,让闲置资源变废为宝。裸露荒地、闲置地块常成为环境治理的“死角”与“痛点”,而共享菜地的出现,让这些“灰色空间”变为“绿色阵地”。共享菜地的底色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它将闲置空间改造成共享菜园,将垃圾堆积地变身为绿意盎然的种植区,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更激活居民维护环境的自觉性。居民为守护自家菜地,主动维护周边环境,杜绝乱倒垃圾等行为,形成良性循环。相较于单向投入的环境治理项目,共享菜地以低成本撬动资源整合、环境改善、人际和谐,让闲置要素释放出民生价值,正是基层治理从“粗放”到“精细”的生动体现。
凝聚共同的“向心力”,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共享菜园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为居民搭起了联系情感的纽带。在这里,居民们可以交流种植经验,分享丰收果实,昔日陌生的邻里变成亲密“菜友”。同时,它也搭建起代际互动的平台,如今许多社区存在“老人孤独、中青年忙碌、孩童缺伴”的代际疏离问题,而通过共享菜地,老年人可以带着年轻人认蔬菜、学耕种,分享农耕经验;年轻人则用手机记录种植过程,教老人使用线上工具查询养护知识;孩子们则放下电子设备,在菜地里观察作物生长,跟着长辈体验播种、收获的乐趣。这种在劳作中自然产生的沟通交流,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成为基层治理中“软治理”的重要载体。
从一块菜地的分配到一片社区的和谐,共享菜地的实践启发我们,只要紧扣群众需求、盘活身边资源、激发参与热情,就能找到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让每一项民生实践都成为推动治理进步的“催化剂”,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沐(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粮道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