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首例反电信网络诈骗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宣判引发广泛关注,6家违规转租1068码号的公司被判令赔偿50万元公益赔偿金并公开道歉。这起以公益诉讼形式进行反电诈全链条追责的案例,不仅是一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司法创新,更为进一步完善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合规码号经层层转租最终沦为诈骗工具,其危害远不止个人财产受损这么简单,还会干扰正常社会秩序、破坏通信领域公信力,引发一系列连锁负面影响。公益诉讼及时介入,深挖电信网络诈骗背后的利益链条,对违法转租、监管失责、未尽反诈防控义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力维护公共权益。同时也昭示了政府的治理决心:在电信网络诈骗面前,任何企业都不能置身事外,任何环节失守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不仅是企业,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管理码号人人有责。对普通民众而言,银行卡与手机号是连接日常生活与金融、通信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诈骗分子觊觎的“突破口”。若随意转租、外借,一旦被用于洗钱、电诈等违法活动,不仅可能面临信用惩戒,还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个人网络账号密码作为身份验证的重要凭证,也要避免泄露,切勿因管理不当,给不法分子提供冒充本人身份诈骗亲友的可乘之机。
以公益诉讼开启电信网络诈骗全链条追责虽是浙江首例,却并非全链条治理起点。早在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提出以检察能动履职促成“全链条”反电诈格局,部分省份如湖北也持续推进“断卡”“断流”“斩链”等专项行动,电诈发案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次公益诉讼正是在当前治理成效上的一次关键突破。但电诈技术迭代快、链条隐蔽,打击治理非一日之功,各地政府应统筹法治保障、科技赋能与源头治理,加快构筑起“司法追责、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三重防护网,坚决打赢这场反诈持久战。
反诈斗争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这场人民战争的参与者、受益者。当公益诉讼之剑挥向失职的“看门人”时,更需每一位公民守住个人账户的第一道防线,不转租、不外借、不泄密。唯有全民同心,方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反诈长城,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让安全防线扎根于社会治理的每一寸土壤。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君(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