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浙江、广东、湖北、四川等地中小学生的课表上,悄然多了一页崭新的安排——“春秋假”。这不仅是日程表上的一次微调,更是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次温情转身,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的窗。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为拓展教育时空注入政策动能。从蓝图走向现实,春秋假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叙事。
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教学总时长的前提下,春秋假让学习节奏呼应自然节律,教育场景从教室延伸至山川湖海。这看似寻常的假期安排,实则是为全面发展精心开辟的一片“无形沃土”。它不仅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更承载着社会对“减负提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切期待。探索春秋假,并非简单增加几日闲暇,而是对育人方式与教育生态的积极优化,推动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自然体验深度融合,让成长回归真实与完整。
在政策引领下,多地积极探索,勾勒出春秋假落地生根的多元图景。广东佛山明确2025至2026学年秋假3天、春假2天;湖北恩施州规定春秋假均不少于1周,与法定假日有机衔接;江苏鼓励有条件地区在“五一”、国庆前设置春假与秋假;浙江更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这些实践,为全国层面的制度构建积累了宝贵经验。
用好春秋假,既需理念共识,更需扎实的“托底”服务与科学设计。杭州作为最早探索的城市,其20余年经验表明,教育部门和学校落实托管等服务至关重要,是消除家长顾虑、保障制度平稳运行的关键一环。恩施州则结合山区实际,组织“春耕农忙”“秋收劳动”等特色实践,让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在劳动中锤炼品格、感知生活。此外,恩施明确严禁布置假期作业、不搞考核评比,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这些经验表明,春秋假的成功离不开因地施策的活动设计与真正减轻负担的制度保障。
春秋假不仅是教育制度的一次创新,更是教育与消费协同发展的“融合枢纽”。它既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开辟新路径,也为家庭生活与假期经济注入新活力。为此,必须将社会关切转化为共建合力,让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呼吸、自在成长的天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龚志超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李家集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