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周仑图/本报记者 张启国
10月25日的武当山国际武术交流中心,被一层灵动的武韵所包裹。32个国家和地区的1539名运动员齐聚于此,在第八届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的赛场上,以太极为媒,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武友之约”。观众席上,喝彩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偶有相机快门声穿插其间,将这一幕幕“刚柔并济”的瞬间定格成永恒。
赛场东侧的 A组男子南拳比拼现场,7岁的谭明初像一株挺拔的小树苗,格外惹眼。他身着红黄相间的武服,小小的身躯站在比自己高出半个头的对手身旁,却毫无怯色。“呼——哈——”,拳脚挥动间,清脆的发力声在赛场间回荡,每一次出拳都透着股一丝不苟的认真。教练何沅泰介绍,这是谭明初第一次离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也是第一次站在武当山的赛场。“他跟我说,认识了好几个练拳的大哥哥大姐姐,以后要跟他们一起比着练。”话音刚落,结束比赛的谭明初跑过来,拉着何沅泰的手说:“教练,下次我还要来武当山,这里的太极‘有劲儿’!”
26岁的印度选手马丽,是赛场上的另一道亮眼风景。刚结束咏春项目比拼的她,正拿着毛巾擦拭额头的汗珠。作为湖北医药学院的研究生,马丽与武术的缘分始于父亲的咏春拳。“我爸爸是咏春拳教练,我从小就跟着他练,来湖北读书后,才真正系统接触武当太极拳。听说在武当山顶练太极,能更贴近自然,我想体验下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本次大赛的项目设置堪称“百花齐放”——个人项目中,杨式太极的舒展、武当拳的古朴、武当剑的灵动轮番展现;集体项目里,数十人动作整齐划一,场面尤为壮观。从儿童组到老年组的5个年龄组别划分,让不同年龄段的太极爱好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
从1999年首届大赛举办至今,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已走过二十四个春秋,累计吸引逾万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海外选手超2000人,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爱好者怀着对太极的热爱奔赴武当山,又将这份东方文化瑰宝带回自己的国家——在美国纽约,武当太极俱乐部定期开课传艺;在澳大利亚悉尼,每年都会举办太极拳交流赛事……
夜幕降临,赛场的比拼仍在继续。在这里,年龄从不是界限,国籍更非距离,所有人都因太极而相聚,因热爱而共鸣。正如武当山的云海包容着每一缕清风,这场大赛也包容着每一份对武术的执着,让武当太极的新风,拂过仙山,吹向世界。
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同台竞技。
“功夫女侠”打出的太极拳舒展飘逸。
“功夫小子”耍出的武当拳刚劲有力。
国外武者打起太极拳有板有眼。
斯洛伐克代表队团体比赛。
武当弟子展示太极剑法。
国内外武者武当山下“论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