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放宽的是年龄,盘活的是人才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20:0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2026年“国考”报名启动,报考年龄上限由35岁放宽至38岁。“35岁危机”,这柄高悬于职场中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多少人在心智成熟、年富力强的黄金期,却因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而求职碰壁、在岗焦虑。

这一门槛,源于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为促进干部年轻化的探索,后竟演变为全社会招聘的“潜规则”。时代巨变,旧规何存?当硕士、博士毕业已成常态,许多人走出校门已逼近而立之年,留给他们的职业窗口期何其短暂?又何谈安心创新、创造价值?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当下,若仍执念于“年轻人口数量”的内卷红海,又如何能抢占“全年龄段人才质量”的广阔蓝海?将35岁作为价值评判的硬性标尺,挤压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存空间,更是社会人力资源体系的健康生态。

所幸破冰之举,已然显现。今年国考将报考年龄上限从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上海、四川、山东等地也已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松绑至到38周岁乃至43周岁,这不仅是对民众呼声的有力回应,更是对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理性尊重。更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调整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岗位实行精准匹配:高学历、科研岗可延至43岁,多一点耐心,静待智慧沉淀与技术转化;基层岗位放宽至40岁,少一些毛躁,善用阅历做好群众沟通与矛盾化解。这种“以事定岗、以岗选人”的弹性机制,正是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应有的模样。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从稳定中来,更是从长期稳定中来。机关事业单位打破“35岁门槛”不应是“特例”,而应成为社会共识的“新常态”。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科技指数级发展的今天,工业时代刻板的“人生时钟”早已过时。正如“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所呈现的那样,以往“学习、工作、退休”按部就班、一以贯之的线性人生模式,正悄然转变为“终身保持学习状态、经历多段职业生涯、实施阶段性退休”的灵活循环模式。数字化时代的技术迭代,让“硬技能”的半衰期急剧缩短,而随阅历滋养的批判性思维、复杂决策、情商与领导力等“软实力”却愈显珍贵。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可迁移的智慧,正成为新时代用人标准的核心。

当一个社会学会不再以年龄简单定义一个人的价值,当每一位劳动者无论处于28岁、38岁还是58岁,都能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持续成长的通道,我们才真正踏上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现代化强国之路。这不仅是破解“35岁危机”的答案,更是我们构筑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底气所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洪晓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粮道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艾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