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利川深化“用地用林一件事”改革:以机制创新破解要素保障“中梗阻”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08:2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田茂清、李贞)要素保障是项目落地的“生命线”,而用地与用林审批曾因部门壁垒、流程分割,成为制约发展的“中梗阻”。湖北省利川市立足山区市情与生态保护红线双重考量,以“用地用林一件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机制重构、流程再造与服务升级,探索出一条“效率与底线并重、服务与监管同步”的要素保障新路径,为县域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破“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审批新格局

部门“各自为战”是审批效率低的核心症结。利川市以“联合指挥部”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将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等部门的分散审批职能整合为“一件事”,从根本上终结了企业“多头跑、重复报”的困境。

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三级协同”机制:在决策层,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组,明确部门权责清单与衔接流程,解决审批中的跨部门分歧;在执行层,组建联合踏勘组,对项目选址实行“一次勘测、共同研判”,避免因部门标准不一导致的后续返工。如川气东送二线利川段项目推进中,联合踏勘组12次深入现场,对7个地块方案反复优化,成功将管线走向调整至生态敏感区边缘,从源头规避审批风险;在服务层,设立“一窗通办”窗口,实现“一套材料、全域共享”,重复证明和表格精简率达60%,企业跑动次数减少70%,彻底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优“流程”:打造高效审批“加速度”

针对传统审批“串联等待、周期漫长”的痛点,利川市重构审批逻辑,以流程再造实现效率跃升,创下复杂项目审批的“利川速度”。

创新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双机制,将原本依次进行的用地预审、规划选址、林地审核等环节改为同步推进,各部门平行审查、限时办结,审批平均办理时限直接压缩50%;对川气东送二线等重点项目推出“信用承诺制”,允许非核心材料缺失的项目在作出限期补齐承诺后先行审批,避免因细节问题延误进度。在该机制支撑下,涉及66.5817公顷土地(含38.2656公顷永久基本农田、6.7109公顷生态保护红线)的临时用地审批,从申报到获批仅耗时15天,刷新同类项目审批纪录。同时,搭建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审批进度实时可查、全程追溯,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成为现实。

守“底线”:实现发展与保护双向平衡

作为生态敏感区域,利川市始终坚守“发展不能越生态红线”的底线,将生态保护要求深度嵌入审批全流程,实现“审批提速不松监管”的目标。

建立“审批与修复同步”管控体系:所有涉及耕地、林地的项目,在审批阶段必须同步编制生态修复方案,明确“施工期结束、复耕复绿开始”的刚性要求。对占用的耕地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标准,对占用的林地明确植被恢复责任与时限,从制度上确保生态损害及时弥补。这种“前端优化选址、中端明确责任、后端强化监管”的全链条管控模式,既保障了川气东送二线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又守住了生态安全底线,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扩“效应”:从重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利川市并未止步于项目审批改革,而是以“用地用林一件事”为起点,推动服务模式向基层延伸、向全域拓展,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与群众。

在服务范围上,将改革经验复制推广至民生领域,林业部门构建“市乡联动”服务机制,由乡镇收集农户建房用林需求,市级提供免费资料编制与“即报即办”服务,2025年已高效办理农民建房用林审批7件,覆盖197名农户;在审批权限方面,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5亩以内人工商品用材林采伐审批权下放至乡镇,取消了伐区调查设计书等冗余环节,实现了群众“进一扇门、填一张表、当日办好”的目标。从重点项目到民生小事,改革的触角持续延伸,形成“重点突破、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

从“分头审批”到“协同发力”,从“流程桎梏”到“效率革命”,利川市“用地用林一件事”改革的核心经验,在于打破了“部门利益优先”的思维定式,树立了“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系统观念。这场改革不仅为纳水溪水库、武陵山康养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构建了审批高效、监管有力、服务精准的要素保障体系。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利川市必将以更优的要素保障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责任编辑: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