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元。这组数据不仅展现出绿色产业的蓬勃态势,更揭示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狂飙突进后,必须答好的“后市场”时代考题。
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连续十年全球第一的背后,是早期动力电池陆续退役的现实。这些“退役大军”若处理得当,是宝贵的城市矿产;若处理失当,则可能成为环保隐患。如何让它们安全、环保、经济地变废为宝,已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这片广阔市场,国家顶层设计已率先发力。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信部等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构建起覆盖“收集储运”“物理处理”“化学再生”的国家标准体系。这一体系为退役电池的“后半生”制定了精确的行程表和安全手册,确保全过程可溯源、安全、环保,为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引领方向,实践成就未来。在绿色竞赛中,荆楚大地积极作为。武汉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打造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成功开发电池回收关键技术,实现全元素回收,并完成吨级中试产线建设和稳定运行。这些探索是国家战略在微观层面的生动映照,展现了湖北在绿色低碳新赛道上的决心与行动力。
然而,前景光明,前路并非坦途。回收链条是否便捷、正规渠道能否竞争过小作坊、回收技术经济性如何提升、消费者如何便捷安全移交退役电池等问题,都是现实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企业、民众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监管,确保标准落地;企业要勇于担当,聚焦技术创新,降低回收成本,提升资源再生价值;车主和市民应树立正确的回收意识,主动将退役电池交由正规渠道处理。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身边穿梭的新能源网约车、私家车,未来都将与这个千亿市场紧密相连。我们可以积极宣传动力电池回收的知识与政策,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千亿市场,机遇与责任并存。唯有以标准为舟,以创新为桨,以合力为帆,我们才能稳稳接住动力电池“退役潮”,将每一块“退役”电池转化为宝贵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明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翟昭君(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