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汉口老宅活化 让城市记忆温暖流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1日13:2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老房子,常面临或被遗忘或被拆除的宿命。然而,汉口片区将老房子精心活化,使其蜕变为引人瞩目的新“顶流”,这不仅是城市更新的成功范例,更传递出一个清晰而温暖的信号:守护历史文脉与激发城市活力,本可和谐共生,相得益彰。这为我们思考如何对待城市文化遗产,提供了充满智慧的启示。

老建筑的活化利用,绝非简单的复古或功能替换,它本质上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性传承。每一座老房子都像一本厚重的书籍,记录着特定时代的建筑技艺、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妥善地让其“活”起来,意味着我们要读懂其内在价值,并为其注入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新生命。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它让城市的记忆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化作了滋养现代生活的源头活水。

秉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匠心精神至关重要。老房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历史质感与岁月沉淀。在活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原始结构、保留特色元素,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千城一面"。这并非拒绝现代技术的必要支撑,而是要确保任何修缮与加固都审慎进行,让老建筑的"魂"得以延续。唯有如此,人们置身其中,才能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醇厚韵味,这正是其吸引力历久弥新的根基所在。

探索“功能再造,以融其韵”的创新路径不可或缺。让老建筑“活”得好,关键在于为其找到适宜的新功能。这需要深刻理解其空间特质与文化底蕴,进而引入与之气质相契合的新业态。这种功能置换,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融合。当老空间被赋予契合时代脉搏的新用途,其内在的文化能量便能被重新点燃,从而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升华为一个能够提供深度体验、激发情感共鸣的文化场域。

构建“多方参与,以聚其力”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老建筑的可持续活化,非单一力量所能及,它呼唤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格局。政府需在政策扶持与规范制定上营造良好环境;专业机构与市场主体应在尊重文脉的前提下,发挥其在运营管理、创意设计上的优势;同时,鼓励在地居民与社会力量的关注与融入,能为其注入更蓬勃的生机。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确保了活化工作不仅“活”在当下,更能“火”在持续,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站在汉口老里分的巷口,望着那些既保留着岁月痕迹又焕发着现代光彩的建筑,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座城市在时光长河中的优雅转身。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天际线的壮美,更在于街巷间流淌的人文气息。让老建筑焕发新生,体现的是城市发展的人文情怀与发展智慧。这既留住了乡愁的记忆,更积蓄了前行的力量。期待更多历史印记被温柔唤醒,在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共鸣中,谱写城市生生不息的动人乐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柳(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艾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