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武汉第42届金秋菊展如约而至,这场以“金菊璀璨映江城百姓园林绘新篇”为主题的盛会,用60万盆菊花把整座江城扮成了金色海洋。但比起“5万平方米展区”“1200余种花卉”这些数字,更动人的是菊花丛里藏着的城市心意,是百姓逛展时脸上的一抹笑意。
展区选址的细节里,藏着最实在的民生诚意。不少城市办花展,总爱往偏远的大型园区扎堆,好像离了“大场地”就显不出规格。但今年武汉菊展的17个展区像撒种子一样,散落在沙湖公园、中山公园、和平公园、谭鑫培公园等地方,有的甚至就藏在社区隔壁的口袋公园里。园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城市“盆景”,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场景”。不用长途奔波,无需花钱购票,下班路上就能与一簇金黄不期而遇,周末遛娃散步也能与满园秋色撞个满怀,这份“抬头可见、举步即达”的诚意,才是真正把园林还给百姓的民生工程。
服务保障的细节里,藏着最贴心的城市心意。好的公共活动,既要“有看点”,更要“有温度”。汉口江滩核心展区创新设置“垃圾分类互动展台”,背景墙上“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标语,与展台上的分类指引牌、可回收物模型相呼应,让环保理念在赏花过程中自然传递。部分区域增设“菊花养护科普角”,由园艺师现场讲解家庭养菊知识,让菊韵融入日常生活;为亲子家庭打造的“菊香手作区”,则让孩子们在拓印、插花中感受自然之美。更值得关注的是,多个展区专门设置无障碍通道与临时休息区,兼顾残障人士、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这些服务举措锚定百姓的实际需求,跳出公共活动“单向输出”的惯性,真正与百姓需求形成“同频共振”。
菊展传承的细节里,藏着最深厚的文化韧劲。武汉人对菊展的感情早就不只是“看个新鲜”,而是成了秋天的一种“仪式感”,就像秋天要吃热干面配蛋酒,要去江滩吹吹风,也要去看一眼菊花。第42届菊展的持续举办,本质上是武汉对本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它将江城的水脉、桥梁、人文故事融入展陈设计,让菊展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载体。年轻人在“知音号”菊艺景观前打卡,也会不自觉探寻这艘船背后的汉口往事;老年人面对黄鹤楼造型的菊花装置,则恍然重回登楼远眺的青春岁月。菊展留下的,不只是每年秋天的金色盛景,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让武汉的城市精神在百姓的赏花体验中悄然扎根、生长。
一座城市的美好,是家门口就能逛的菊展,是公园里触手可及的无障碍设施,是老人和孩子脸上洋溢的笑意。金菊终会凋谢,但这些藏在细处的民生温度、城市心意,会像长江水一样,慢慢融入这座城市的脉络,成为武汉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智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