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邓慧遐、付磊磊
北湖环境越来越好、天门新区项目动工开建、高铁即将开到家门口……细数天门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成绩令人振奋。
“十四五”以来,天门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天门市北湖公园。(通讯员供图)
以城带乡力促城乡共融
深秋时节,北湖公园两岸,现代化的住宅楼鳞次栉比,市民在侨乡风情的步道上悠然漫步。
谁能想到,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乡野洼地”。历经五年建设,一个围绕北湖公园集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北湖生态宜居区拔地而起。
家住湖边碧桂园的皂市人谭先生,如今已习惯了“出门见景”的新生活。
从“乡野洼地”到“城市客厅”,北湖生态宜居区的蝶变,正是天门“十四五”期间以城带乡拓展城区版图、推进城市品质升级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天门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有机融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循环。

鸟瞰竟陵城。(通讯员供图)
侨乡风情的北湖公园芳容初绽,便成为网红“打卡”地。精致秀美的小南湖公园一经开放,散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一批精品主题公园、游园的闪亮登场,让天门城市环境熠熠生辉。
城市的“长大”不仅体现在版图拓展上,更彰显于民生服务的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天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进城市有序更新与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如今,中心城区的教育、医疗资源分别通过“一体化办学”“医共体建设”辐射乡镇,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借助城市冷链物流走向全国,这种融合发展的态势,为天门推动城乡互融互通筑牢了根基。
公共交通缩短城乡差距
今年初,武天高速天门东段正式通车。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高速是湖北省“十四五”规划“骨架打通工程”重点项目,它的建设与通车,为天门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天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天高速贯通后,天门实现了横贯东西、直达武汉的交通便利,同时与汉川、沙洋高效连通,充分满足天门对外及过境的综合运输需求,叠加现有沪蓉、随岳等高速公路,全市各乡镇将实现15分钟上高速、1小时抵达武汉的便捷出行,曾经的城乡空间距离被交通发展大幅拉近。

武渝高速天门东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
近年来,天门全方位发力完善交通体系,致力于打通城市血脉,拉开城市整体框架,显著增强综合承载力。沿江高铁天门段建设进入冲刺期,天门即将迈入全新“高铁时代”,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铁网络。
交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间,G347皂市至杨秀段、G348窑台至丝网湾段、S214天门至仙桃段、S213新东环线、天仙公路安全智慧工程等普通国省道项目加快推进,城区北环线、南环线和西环线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八纵八横两环”外联内通路网体系持续完善,让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交通衔接更加顺畅。
此外,天门还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成功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黄潭镇、佛子山镇、汪场镇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目前,全市乡镇实现双通道达100%,行政村通水泥路达100%,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达水泥路,农村地区的出行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公交布局、运行效率、乘车环境、便捷实惠度及服务水平等方面显著提升,让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舒心。
从高速公路的贯通到高铁时代的临近,从农村公路的延伸到公交物流的完善,天门正以全方位的交通建设,不断缩短城乡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坦途。
乡村宜居让人可感可及
走进彭市镇长江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农家小院花木扶疏,呈现出一幅乡村宜居图景。
近年来,该村以庭院洁美为基础,发动群众先行启动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对房前屋后杂物、乱搭乱建进行全面清理,并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空闲地,统一规划,按照“美观+实用”的原则,以奖代补打造菜园、果园、花园等景观。
在天门农村,以庭院美带动乡村美的和美乡村建设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十四五”以来,天门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作,从群众关注的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共建宜居家园。如今,一个个美丽宜居村庄如“珍珠”般镶嵌在天门大地,将广袤农村装点得多姿多彩。

石家河镇开展“清洁天门”活动。(通讯员供图)
在村庄规划上,天门深入推进村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及“多规合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乡村建设总体做到了主次有别、远近有序,依规而建、城乡一体。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483个行政村对标“千万工程”实施了和美乡村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5个农文旅产业融合循环圈和6条国省交通主干线环境整治提升;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121个邻近村接入镇级污水处理管网,225个村建设大三格、微动力、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收治率达到53%。
在此基础上,天门还全面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模式和处置体系,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持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清洁天门”等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普惠民生提升幸福指数
“灶台擦得锃亮,拧开阀门火就着,再也不用早起生炉子了!”深秋时节,皂市镇周黎村村民李爱华在厨房忙活时,看着天然气灶笑得合不拢嘴。
同一时间,卢市镇刘三村村民刘建国拧开自家水龙头。这清亮的水,来自几十公里外的汉江,经过处理后,顺着管网流进了农家院。
从柴火灶到天然气,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天门聚焦群众生活“关键小事”,在燃气供应、供水保障上持续发力,让民生福祉像天然气火焰一样“暖”到心头。

农村居民用上天然气。(通讯员供图)
“十四五”以来,天门以“全域覆盖、安全高效”为目标,全力推进燃气供应一体化,推动西气东输三线——天门连接线工程建设,持续推动天然气管网向乡村纵深覆盖,让全市居民用上清洁、安全的能源。
2021年以来,全市建设燃气管网1293公里,实现“村村通”,累计开通乡村用户15万户。组织开展城镇燃气“问题管网”排查整治,发现并整治“问题管网”70.1公里,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燃气部分建设,安装监测感知设备798套,完成799户餐饮用户“瓶改管”。
在安全饮水上,天门围绕从“有水吃”向“吃好水”的转变,全面推进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和管理体制三大建设。供水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日供水能力从2015年底的20.8万吨提升至29.5万吨,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44.5万吨,完成二水厂改扩建工程,日供水能力增加10万吨,管网延伸至14个乡镇,服务人口超过100万人。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蝶变新生。天门“十四五”期间的城乡融合发展,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绘就了一幅“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生共荣”的时代画卷。
站在“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天门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仍在延伸。天门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天门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功能互补,在产业协同、生态共护、服务均等上持续发力,让城市更有温度、乡村更具活力,让人们在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续写城乡融合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