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告别“梗言”匮乏 让雅言浸润青春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16:5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年来,网络热梗充斥中小学生的日常,不免让人担心,不加限制使用网络语言,会不会影响孩子们养成规范的语言表达和习惯?五年级学生形容秋游景色只会说“绝绝子”,高一学生表达“势在必得”下意识蹦出“包的”,当“破防”既能形容感动又能指代悲伤愤怒,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热梗,正悄然将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拖入“套路化”“贫瘠化”的泥潭。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孩子的作文质量,更触及中华语言文化传承的根基,亟需家校社共同发力破局。

网络热梗的泛滥,正在消解语言的精准性与生命力。语言本是思维的外衣,每个词汇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浓度与语境适配性。“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鲜活,“大漠孤烟直”里“直”字的苍茫,皆是古人对语言精准运用的典范。而如今,“绝绝子”成了万能赞美,“破防”包揽所有强烈情绪,“666”替代一切肯定,这种高度简化的“梗言”,就像给多彩的语言世界蒙上了一层灰色滤镜。正如丰台区初中语文老师所言,学生堆叠“燃爆了”“一整个爱住”的作文,看似紧跟潮流,实则暴露了表达的苍白。更令人担忧的是,小学生对“红温”等谐音梗、不规范词汇的盲目模仿,会模糊他们对正确字音、字形、语法的认知,为语言学习埋下隐患。

所幸,多所学校已率先行动,用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汉字美育展上,5种字体组成的“腾飞之龙”,剪纸作品里的唐诗意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汉字的温度与韵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晨读国学名句、节日讲解员活动,引导孩子在文化浸润中解锁丰富表达;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赛诗会、校园戏剧节,则为语言运用搭建了鲜活舞台。这些举措印证了一个道理,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阔,“天街小雨润如酥” 的细腻,自然会主动告别“梗言”的单调,拥抱雅言的丰盈。

破解“不说热梗就失语”的困境,需要家校社构建协同发力的“语言生态链”。对学校而言,应将语言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像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建议的那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与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从《红楼梦》的细腻描写中学习人物刻画,从《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里领悟逻辑表达,在日积月累中搭建“优质语言库”。对家长来说,需避免简单粗暴的“戒网”,而是以身作则多用规范表达,比如和孩子散步时一起描述“枫叶像燃烧的火焰”,而非一句“这叶子绝绝子”,在生活场景中做孩子的“语言榜样”。对社会而言,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应加强对青少年内容的引导,减少低俗、不规范“梗言”的传播,为孩子营造清朗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基因,也是个体思维深度的体现。当中小学生能自如运用“胸有成竹”替代“包的”,用“热泪盈眶” 精准表达感动,用“层林尽染”描绘秋景,不仅作文会焕发生机,更能在对语言的驾驭中提升思辨能力与文化自信。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雅言”成为青春的底色,让中华语言文化的璀璨光芒,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婧(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杨园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艾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