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卷”“焦虑”等词汇在教育话题中屡被提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关注。教育部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犹如一场及时雨,直面当前教育中的现实状况,精准回应教育痛点与家长期盼。该措施从作业、考试、活动时间等与学生日常紧密相关的场景切入,通过具体可行的规定,为孩子们的心灵“减负”。
作业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孩子们的成长空间。部分机械重复的抄写、数量较多的习题,占用了孩子一定的休息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兴趣,个别孩子因此产生厌学情绪。“严控书面作业总量”“设置无作业日”等要求,旨在让作业回归“巩固知识、启发思考”的本质。当我们把时间更多地还给孩子,他们便有机会阅读一本好书,观察一片云彩,或者只是静静地发会儿呆。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刻,实则是心灵成长所需的养分。当孩子不再被过多作业束缚,就有更多精力滋养心灵,培养健全人格。
考试排名带来的压力,让不少孩子在分数的起伏中经历着心理波动,长期的名次竞争也使部分学生感到身心有些疲惫。措施中“减少测试频次”“不得按成绩排名”的规定,有助于打破“唯分数论”的局限。淡化分数排名,转而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能让孩子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建立自信,学会坦然面对成败,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
回忆往昔,课间十分钟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如今,部分学校的课间活跃度有所下降,户外活动时间也有所减少。长时间待在教室里,对孩子身体发育和情绪调节有一定影响。“推行课间15分钟”“丰富课后体育项目”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抓住了关键问题。孩子们需要在奔跑中释放活力,在游戏中学会沟通合作,在阳光下舒展身心。让孩子“动起来”,有助于让心灵更加阳光。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非单一维度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十条措施的落地,需要学校严格执行,科学设计作业、优化考试制度、丰富活动内容;需要家长转变观念,不再过度聚焦分数,而是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心理需求;更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摒弃“唯分数论”的功利心态,营造更加包容、多元的育人环境。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相信,当作业量合理、考试评价理性、活动时间充足、评价体系多元,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卸下心理包袱,在阳光下自信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小莉(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