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东湖评论:一针龙虾红,一线文化青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21:0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潜江的发展轨迹,恰似一幅以龙虾红与文化青为经纬的双面绣,在江汉平原上徐徐展开。当我们细细品读这只小龙虾与这座文化名城的故事,会发现这不仅是一场产业转型的实践,更是一次关于城市发展哲学的深刻思考。

潜江小龙虾产业的演进,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从最初的“虾稻连作”生态养殖模式,到如今覆盖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的全产业链布局,潜江人用二十余年时间,将一只小龙虾做成了产值近千亿元的大产业。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每年5—6月集中上市期价格波动、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等挑战接踵而至。面对这些难题,潜江并未选择简单地扩大规模,而是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通过“四季有虾”模式破解季节性瓶颈,依托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借助预制菜赛道延伸产业链,潜江龙虾正在完成从“流量产品”到“长红产业”的蜕变。更值得深思的是,潜江龙虾学院的出现,打破了产业与教育的壁垒,为传统产业注入持续创新的人才动力。这种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思路,或许正是潜江龙虾能够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与龙虾产业的红火相得益彰的,是潜江对曹禺文化的深耕细作。在不少地方将文化品牌简单符号化、标签化的当下,潜江对曹禺文化的传承展现出难得的深度与温度。曹禺公园里,以《雷雨》《日出》等经典剧目命名的景观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间;曹禺纪念馆中,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并行,让戏剧大师的艺术精神得以活化传承。潜江对曹禺文化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故里认同,而是将其升华为城市的精神底色。当游客在龙虾馆大快朵颐后,能走进剧院欣赏经典话剧;当市民在雷雨广场休闲时,能自然而然地谈论戏剧艺术——这种将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的方式,远比那些大拆大建的文化工程更有生命力。潜江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多么宏大的叙述,而在于它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连接程度。

产业与文化的交融,在潜江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白天品龙虾、晚上赏戏剧”不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是潜江独特的城市体验。小龙虾为文化提供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文化为小龙虾注入品牌内涵和精神价值。在潜江龙虾节与曹禺文化周交相辉映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者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他们明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经济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从街头巷尾融入龙虾元素的城市家具,到戏剧主题餐厅里精心设计的用餐体验,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潜江独特的城市气质。

潜江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这只小龙虾游过的轨迹,这座文化名城走过的路径,或许能为更多寻求特色发展的城市提供借鉴。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如何找准自身的产业坐标与文化基因,实现经济与文化的比翼齐飞,是每座城市都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潜江用它的实践告诉我们:答案不在远方,就在对自身特色的坚守与创新之中。当产业因文化而更有温度,文化因产业而更具活力,城市发展就能突破传统的天花板,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雨琪(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洪山区委组织部)

责编:汤立毅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