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温峥嵘同时“现身”多个直播间推销产品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不法商家通过录屏抠图、盗用直播素材,利用AI技术炮制名人“李鬼”牟取私利,这一乱象不仅侵犯名人肖像权、声音权,更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误导了公众。AI造假已成网络空间的一大“毒瘤”,破局之策刻不容缓。
2025年9月1日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为治理AI造假提供了制度抓手。该办法明确要求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必须添加显性标识。但从实践看,造假者通过微缩字体隐藏标识、技术手段去标识化等方式,让消费者肉眼根本无法察觉。部分平台在内容审核方面也存在不足,甚至还存在“唯流量论”倾向,不仅不对AI造假内容进行筛查,还主动将侵权内容进行推流、曝光,由此提升商品转化率,助长侵权内容的传播扩散。
破解AI造假困境,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AI技术应用标准,加大对违法商家、失职平台的处罚力度,强化制度建设、筑牢监管防线。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形成有效的威慑,从源头上遏制AI造假行为。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加大技术投入,优化AI内容识别系统,完善审核机制与追责体系。通过建立更加智能、高效的审核模型,及时发现和处理AI造假内容,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购物环境。
此外,提高公众对AI造假的认知和防范能力也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消费者了解AI造假的常见手段和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各种带货信息时,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轻易相信所谓的“名人推荐”,仔细查看商品信息和标识,避免上当受骗。
AI技术本应更好地服务于人,而非成为侵权造假的工具。只有监管部门、平台和公众共同努力,将制度刚性、技术智慧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才能让AI技术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利器,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守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平正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君妍(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