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成为热门文化打卡地。然而,“博物馆热”也带来不少烦恼,黄牛代抢加剧一票难求,展厅内拥挤不堪,非官方讲解“野史”频出,部分文物因超负荷接待受损。这提醒我们,当“博物馆热”成为常态,既要欢迎人气,更需思考如何让热潮转化为持久文化滋养,实现热度与深度共赢。
黄牛与拥堵,是破坏博物馆体验的首道关卡。破解难题,需“技术堵”与“规则疏”结合。一方面,博物馆应引入更强大技术防线,比如采取实名预约、人脸识别入场、建立信用黑名单这三重保障措施,增加黄牛囤票成本。另一方面,精细疏导人流,将分时预约从一小时一档缩短至半小时,为顶级国宝设立静默展厅或限时专场,利用价格杠杆推出优惠票或特色主题夜场,实现客流削峰填谷。
非官方讲解“野史”有市场,反映公众对深度解读的渴望。博物馆讲解服务应更接地气,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分众化讲解词,提升官方语音导览、AR智慧导览趣味性和信息量。同时,规范社会力量,探索“社会讲解员认证授牌”机制,吸纳知识博主,形成官方与民间互补的良性生态。
文物超负荷接待,是热度下的传承之痛。部分热门博物馆为追求客流,让珍贵文物长期高负荷展出,导致文物受损。守护文物安全,博物馆应建立文物健康监测体系,对珍贵文物实行“轮展+复制品替代”机制,如敦煌莫高窟核心洞窟定期“闭关修养”,展出高精度复制品。此外,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观展维度,推出“线上全景展厅”“文物三维模型”,既分流线下压力,又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
从“门可罗雀”到“一票难求”,博物馆热度变迁彰显文化自信觉醒。破解热度烦恼,考验管理智慧与全社会文化素养。通过技术与人文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将参观热情转化为持久、深入、富有尊严的文化对话。当观众公平获观展机会、聆听真实历史,文物在科学保护下代代相传,“博物馆热”才能真正超越流量喧嚣,成为滋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云飞(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