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红安30万亩红苕结出48亿元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17:1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记者陶辉 通讯员 祝四海 闵国庆 刘玲莉

秋染大别山,薯香满红安。11月17日,以“红色铸魂·蓝色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国(红安)红薯产业发展大会在“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省红安县启幕。来自中国科协、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农科院等机构的300余位领导专家齐聚红色热土,共商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开启老区振兴崭新篇章。

多方聚力,擘画蓝图

一场国家级盛会开启产业新篇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纪念黄麻起义98周年的特殊时刻,这场备受瞩目的国家级产业盛会在红安启幕。

大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协、中国农科院、中国农技协及全国多所顶尖高校院所的权威专家、行业领袖及企业家代表逾300人,其中包括10余位国家级科研机构负责人、20余位顶尖学术专家,阵容强大,规模空前。

红安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钟林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红安红薯与革命老区的深厚渊源:“红安苕从革命年代的‘救命粮’,蜕变为新时代老区人民的‘致富薯’、‘复兴薯’。”

黄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俊在讲话中强调,本次大会是贯彻落实“两个更好”殷殷嘱托的具体行动,更是以产业振兴推动老区振兴的务实举措,展现了黄冈市将“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坚定决心。

大会凝聚起“以苕兴业、共创未来”的强烈共识,为红薯产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

重磅签约,立柱架梁

四大合作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大会的核心环节迎来多项重磅合作。红安县人民政府先后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北省粮油集团签订三项战略合作协议;华中农业大学与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共建“现场教学基地”。

在授牌仪式上,“华中农业大学现场教学基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红安)”、“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科研实践基地(红安)”等牌匾花落红安。

这一系列扎实举措,标志着红安红薯产业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品牌升级方面构建起完善支撑体系。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将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及技术培训等服务,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将助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些合作将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裂变,富民增收

30万亩热土孕育48亿产值

一颗小红薯,成就大产业。目前,红安县红薯种植面积已突破30万亩,总产量达70万吨,均居湖北省首位。全县培育了1902家种植大户,发展规模加工企业近40家,产品涵盖120多个品类,综合产值突破48亿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颗“黄金薯”带动了12万余户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1500-2000元,真正实现了“一苕富万家”。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的标准化种植,亩产达到3000公斤,同时依托“产地直发+云端带货”新模式,“将乡红”“苕大哥”等60多个品牌火遍全网,让红安苕香飘全国。

智领未来,“薯”光无限

科技赋能撬动百亿新蓝图

学术交流环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作了《我国甘薯产业发展优势、进展与展望》主题报告,为国家甘薯产业发展把脉定向。国家甘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文毅聚焦《甘薯生产机械化技术》,为产业效率提升提供解决方案。

与会嘉宾还深入红安红薯科技小院、城西食品工业园开展实地调研,并在“专家与企业家面对面恳谈会”上进行深度交流。未来,红安将继续推动红薯产业向功能食品、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全力打造贯穿三产、连接城乡的特色产业集群。

本次大会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黄冈市人民政府指导,红安县人民政府、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农技中心、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黄冈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大会由黄冈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彭学海主持。他表示,红安将继续秉承“扎根土地、坚韧不拔”的红苕精神,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让“红安红+红苕红”红透全国、香飘世界,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汪冠、阮景明 供图)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