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新闻曝出社交平台现AI仿冒“营养专家”“主持人”等名人带货乱象,令人瞠目结舌。商家为逐利不择手段,利用AI技术伪造名人形象进行虚假营销,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生态,亟待各方合力整治。
于康教授等权威专家莫名“被代言”,商家盗用其形象传播毫无科学依据的营养知识,推销错误商品和广告。消费者若轻信这些虚假信息,不仅可能遭受经济损失,更会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梓萌形象被AI仿冒,直播间宣称一款执行标准为糖果的鱼油产品具有医疗功效,半月内销售额达6万余元,严重误导消费者。这种虚假营销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让消费者在购物时无所适从。
目前,虽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监管新规出台,明确要求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依法添加相应标识,但AI仿冒维权难度依然巨大。技术鉴定、证据固定以及溯源追责等环节面临重重阻力,AI深度伪造视频鉴别难度大、成本高,而侵权造假成本低。大量AI合成伪造视频涌现在电商平台,权利人自身不知情或知情后维权周期长、程序复杂,部分权利人选择放弃维权或配合度较低。
要遏制AI仿冒名人带货乱象,需多方携手强化治理。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违规商家和平台严惩不贷,形成强大威慑力。社交平台作为AI生成视频发布的主要渠道,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查,对逃避AI标识的内容及时下架限流。同时,要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让消费者了解AI仿冒的危害和识别方法,避免上当受骗。
AI技术本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利器,不应成为不法商家谋取私利的工具。只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监管合力,才能有效遏制AI仿冒名人带货乱象,净化网络生态和市场环境,让消费者在安全、诚信的环境中购物消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瑾(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