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湖北建始:竹编织就振兴梦 帮扶聚力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8日21:0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孙国林、易文清) 青翠竹篾在指尖翻飞缠绕,古老技艺与现代匠心碰撞交融。在建始县业州镇客坊村,这项可追溯至唐代的竹编非遗,曾一度面临“人走艺绝”的传承困境。如今,在建始县委办公室的真情帮扶、精准施策下,非遗技艺重获新生,不仅编织出产业兴旺的致富路,更织就了多民族守望相助的团结同心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施策: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建始县委办公室深知产业是村民增收致富的核心,始终将项目与资金保障作为帮扶重点。2023年,县委办公室全力争取30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客坊村竹艺馆并投入使用,这座三层建筑成为全县唯一集竹研学、竹制品展销为一体的竹工艺殿堂,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搭建起重要平台。2024年初,在县委办公室的持续推动下,投资150多万元、占地千余平方米的现代化钢结构标准化竹编加工厂拔地而起,彻底改变了过去分散、低效的生产模式。

54f74e0ed785b918efdb7e3406465c2c_1881X1058_20251118163537

工厂创新采用“机械+居家”生产模式:破竹、起层、刮篾等初加工环节由机械完成,核心编织工序则由村中匠人们居家手工精制,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如今,村内90%以上的农户都有从事竹编的匠人,形成了一支486人的独特篾匠队伍,其中90%是残疾手艺人、妇女和老年人。竹编产业不仅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更在县委办公室的精准帮扶下,从“小手艺”成长为“大产业”,年产值达240万元。

“竹编的老手艺,不能只守着过去的模样。寻古是本源、是初心,但唯有注入现代设计理念,才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这是“90后”竹编姑娘饶金芝回乡传承技艺时悟出的道理。她设计的土家族风格竹编花瓶,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爆款”,也印证了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

凝心聚力:搭建共治共享平台

“这些年村里有了变化,但发展路径还不够明晰,竹编怎么扩大规模、走得更远,需要村里和驻村工作队多谋划。”在2023年10月的一次屋场会上,村民徐洲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一场场群众会、党员会、代表会、小组会、屋场会上,县委办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并肩,总是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产业发展诉求、探讨人居环境改善方案,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发展的力量在交流中凝聚。不仅如此,在县委办公室的统筹策划下,客坊村围绕“竹”字做文章,举办“竹够精湛”培训、“竹够匠心”技艺赛、“竹够好吃”美食品鉴等系列活动,吸引32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活动多了,村民的心也更齐了”,村“两委”成员李虹的感慨,正是帮扶单位搭建共治平台、凝聚民心的生动写照。

育能赋能:激活振兴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建始县委办公室始终坚持“育能赋能”,既抓非遗传承,又拓就业门路,全方位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非遗传承上,帮扶单位支持成立竹艺馆二楼“竹梦女儿工社”,汇聚村中技艺精湛的女性手艺人,培育出县级非遗传承人饶金芝等骨干力量。饶金芝放弃县城工作回乡学艺,在帮扶单位的鼓励下坚守传统、勇于创新,设计的土家族风格花瓶深受各民族游客喜爱,用“文化交融让手艺走得更远”的实践,诠释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在技能培育上,帮扶单位联动多部门为村民“量身定制”培训:2023年5月组织12天厨师培训班,70余名村民学成后有望开办农家乐;2024年8月在竹艺馆开展残疾人竹编培训,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今年3月举办“巾帼非遗共促振兴”培训,邀请外地非遗传承人授课,70多位编织爱好者跨地域交流。一系列精准培训,让村民手握“技能钥匙”、拓宽增收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98a45d136d1153079e08d863ca52fdf6_1881X1058_20251118163655

篾条在匠人们手中灵巧穿梭,编织的不仅是器物与生计,更是客坊人团结一心、包容并蓄的精魂。在建始县委办公室的倾心帮扶下,客坊村的竹编早已超越产业范畴,成为文化交融的桥梁和民族团结的象征。这个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的古驿站,如今依托2000余亩竹林,以非遗为媒、以帮扶为翼,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5075名村民与各民族朋友紧紧相连。

客坊村的实践充分证明,精准有效的帮扶举措与持续深入的赋能行动,能让传统与创新深度融合,让非遗技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