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可能觉得,北大和军营,这两个词之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但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其实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走出舒适区的勇气。”这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心仪在一场演讲中的发言。寥寥数语引发了网友对“走出舒适区”这一行为的思考和讨论。
王心仪本可选择按部就班的常规生活,却毅然踏入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军营。短短三个月,她经历了全方位的“蜕变”,不仅外表上发生了变化,意志也变得更加坚定。后来她作为辽宁舰的航母操舵兵,历经了数百小时的跟班学习,最终达成独立上岗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为国家的海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心仪的故事有力地表明,“走出舒适区”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该行为能突破自我限制、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使个人变得更加坚韧勇敢。
王心仪的这一经历不仅展现了她个人的努力和成长,也体现了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能够“走出舒适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有利于引领积极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与进步,还是社会风尚的引领,都离不开勇于突破、敢于担当的精神,都离不开对“舒适区”的勇敢突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秋月(武汉传媒学院)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