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安机关破获多起“卖惨营销”“摆拍造谣”案件。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部分群体正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消费公众善意等手段,在互联网上肆意收割商业利益,这种饮鸩止渴式的逐利行为,亟需构建起多方联动的治理体系。
“卖惨营销”“摆拍造谣”,实则是平台传播机制缺陷与人性弱点共振的产物。在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以“助农”为名,虚构果农“产品滞销”“血本无归”等悲情剧本,利用观众的同情心诱导他们下单,单场最高销售额达到30万元左右。其中暴露出流量经济的畸形逻辑——短视频平台基于用户停留时长、互动数据的算法推荐机制,天然偏好戏剧冲突强烈、情感浓度饱和的内容。当果农“血本无归”的哭诉与腐烂芒果的特写画面形成视觉冲击,当虚构的“助农故事”与观众同情心产生情感共鸣,算法便会将此类内容推向更大流量池,形成“情绪刺激-流量倾斜-商业转化”的恶性循环。这种传播机制本质上构建了一个“审丑经济”的闭环:越是突破底线的内容,越能收割注意力;越夸张的表演,越容易撬动变现杠杆。
“卖惨营销””摆拍造谣”的病毒式传播,正在消解社会信任根基、扭曲公共价值判断。从网络生态维度看,乐山案件中的虚假营销,本质上是利用公众善意制造的“情感陷阱”,当“助农”沦为表演道具,当“卖惨营销”成为流量密码,真实的社会痛点正在一步步被娱乐化消解,农产品滞销的严肃问题被异化为闹剧。一旦某地芒果滞销的虚假信息被揭穿后,真正需要帮扶的农户反而会遭遇“狼来了”效应,消弭公众对乡村发展的理性关注,公益慈善的土壤遭受侵蚀。这种“流量至上”的价值观,不仅污染网络空间,更可能动摇社会公序良俗,让真诚互助退位于功利算计。
破解“毒流量”困局需要构建法治化、立体化的治理格局。当前公安机关依托“净网2024”专项行动,已形成对虚假摆拍、造谣引流行为的强力震慑。但根治顽疾还需多方协同: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建立“异常流量监测-内容实质审核-账号信用评级”的三重防线;监管部门需细化网络广告合规标准,对屡教不改的MCN机构实施行业禁入;消费者更要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对刻意煽情的内容保持警惕。唯有切断“毒流量”的变现通道,才能遏制住“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从“悲情营销”到“摆拍造谣”,这些精心设计的网络陷阱正在透支社会信任资本。当善意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当真相沦为流量游戏的筹码,各方共同捍卫的不仅是网络空间的清朗,更是数字时代的社会良知。只有法治利剑持续出鞘、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公众整体提升媒介素养,才能筑牢抵御“毒流量”的防火墙,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正能量的传播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郭璇(武汉传媒学院)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