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时节,恩施宣恩县珠山镇花园堡的梅花次第绽放,为“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理念写下生动注脚。从昔日风沙漫天的荒山到如今游人如织的山地梅园,这场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蝶变留下深刻启示:生态治理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工程,唯有立足地域特征、尊重科学规律的系统性施策,方能实现生态有效修复。
花园堡的生态涅槃之路,源于其在精准把脉地域特性的基础上做出决策。面对土层瘠薄、水土流失的生态难题,当地林业部门没有盲目引进网红树种,而是从当地居民种植的梅花中获得灵感。经技术团队实地勘测,确认该区域的海拔、坡向适宜种植耐寒耐旱的树种后,当地林业局做出决策,以种植梅花为主,科学布局修复荒山。随着梅花进入花期,前来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同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生动诠释了“修复一片生态、激活一方经济”的治理智慧。这场“向土地要答案”的治理实践,不仅破解了“南橘北枳”的生态困局,还为同类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迈向更深层次的生态治理,花园堡仍需在动态平衡中探索进阶路径。对于梅园自身,可建立监测体系:通过定期土壤墒情检测优化灌溉方案,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组建由林业专家与村民构成的养护专班,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对于其他生态脆弱地区,则应建立“三阶评估”制度——前期开展生态系统本底调查,中期实施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后期构建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同时建立“谁修复、谁管护、谁受益”的长效机制,让生态守护者获得可持续回报。这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激活民力的治理逻辑,正是“因地制宜”理念的核心要义。
从荒山秃岭到梅香四溢的历程,昭示着生态治理的本质规律:唯有摒弃“万能公式”的懒政思维,以敬畏之心倾听土地诉求,用创新思维激活生态潜能,方能走出各美其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当每片土地都能找到专属的生态密码,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动人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郭璇(武汉传媒学院)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