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去年“人从众”式的火爆后,今年研学旅行市场明显降温。北京等地数据显示,暑期研学产品平均价格同比下降约三成,住宿等级也大幅“降档”,部分线路从五星级酒店改为三星级。与此同时,一些旅行社转向“深度体验型”产品,增设专家讲座、非遗体验等项目,力求从“打卡式”游览转为精细化路线。这一转变背后,是行业结构性调整。
过去几年,研学游借“双减”政策东风迅速扩张,不少机构瞄准“教育+旅游”的空白,打出“第二课堂”口号,快速上线成套路线产品。然而,“热”得太快,往往来不及沉淀。许多项目在全国“复制粘贴”,课程内容空洞,形式大于实质。导游临时“转型”成导师,景点摇身变课堂,结果“游而不学”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看似热闹,实则缺乏教育内涵,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教育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简单的景点打卡。真正的研学,应该是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2024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原则上不组织跨省研学”的政策,这看似是一种“限制”,实则是一次“刹车”的机会。与其动辄跨省、跨区域地“打卡式”走马观花,不如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小范围高质量的研学活动。红色教育基地、非遗工坊、本地科考营地……这些原本就存在的在地文化资源,一直没有被真正用好。它们就像沉睡的宝藏,等待着被唤醒,为学生们提供真实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行业退烧的同时,市场也在悄然“洗牌”。盲目跟风、追求快钱的投机者正在被淘汰,而那些具备内容研发能力、能与博物馆、高校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的企业,才有望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下来。未来,比拼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谁价格低,而是谁的课程更科学、师资更专业、安全保障更完善。这些将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核心指标。因为,教育产品的竞争,终究要回归教育本身。只有那些能整合学术资源、设计独家课程的企业,才能更抗周期波动,赢得用户信任。
与此同时,家长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从“怕孩子错过”到“认真评估价值”,消费观念日益成熟。他们开始追问:研学活动有没有真正教会孩子什么?有没有帮助他们拓展认知?这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好老师、好内容,还要有一套标准化、可评估的体系,让研学效果可被量化和验证。比如学习成果评估、知识转化比率、能力提升指标等,都是行业需要补齐的短板。
不少机构将“退烧”归咎于价格战,其实比价格战更重要的,是价值战。价格或许能吸引一时的目光,但价值才能赢得长久的信任。教育是一场慢的艺术,需要用心去打磨,用爱去浇灌。那些能真正静下心来,整合学术资源、设计独家课程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短期看,研学游的“退烧”确实带来了阵痛。但这是必要的阵痛,是从粗放走向专业的阵痛。从长远看,这是行业回归教育初心、建立长效机制的起点。等浮躁散去,那些真正愿意打磨内容、深耕教育的从业者,才能站在一个更加稳固的起点上,把“研学”真正做成“学习中的旅行”,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次成长的契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歆辰(湖南大学)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