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戏曲”是武汉的文化特色,既有深厚的戏曲历史底蕴,也有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在此背景下,擦亮“戏码头”城市名片,既是对武汉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传承,更是以文化软实力驱动城市硬实力提升的核心抓手,对塑造武汉独特城市标识、打造全国文化高地具有战略意义。
自2013年以来,武汉市已经累积开展了十余年的“戏码头”系列戏曲艺术节,促进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创演团队汇聚江城,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让“戏码头”俨然成了武汉这座文化古城的闪亮名片。武汉汇集着京剧、汉剧、楚剧等各个剧种,在惠民票价的基础上已基本实现了春秋季和主要节庆的“周周演”。武汉同时是大学之城,大量青年学生的参与让武汉的戏曲观众结构更具活力,放眼观众席,有着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全年龄段观众,“戏码日记”“签名合影”“现场互动”“自制海报”,让戏曲也充满了潮流与时尚因子。可以说,武汉有着最好的戏、最好的角儿、最热闹的剧场和最有水准的观众,在全国范围内,武汉戏曲文化氛围的高地地位更加凸显,戏曲的艺术独特性牵动着武汉的城市特色。
戏曲本质上是一种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与载体,而不囿于内容。今年8月,《红灯记》在武汉京韵大舞台上演,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具备话剧节奏特征和交响乐唱腔特征的《红灯记》打破了人们对戏曲“咿咿呀呀”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唤醒了不少人心中关于保家卫国、甘洒热血的红色历史记忆。近年来一部又一部的新编剧,如京剧《连心带》《在路上》,楚剧《又从西厢过》,汉剧《黎明》等,或紧扣反腐倡廉、为民服务的时代主题,或用方言插科打诨体现真实的市井生活,抑或是对传统故事的再度诠释,都充分证明了武汉戏曲艺术从来不被“传统”和“形式”束缚,总能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时代前沿所关切的新话题。
如今各地都在寻求文旅发展的新模式,“文”从何而来,又如何转变为“旅”,戏曲给出了一份独特注解。2025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汇聚大批戏剧名家,吸引全国各地戏迷共襄这一戏曲盛会,游客往返之间让武汉衣食住行各个行业迎来一波新的消费能量,“七(吃)碗热干面,再看戏码头”“看完戏,再来一顿啤酒小龙虾”,餐饮和住宿迎来戏曲的伴生消费热潮,“戏码头”艺术节成就了武汉独特的“演唱会经济”。汉口北打造的“汉口镇戏码头”沉浸式剧游小镇以戏曲历史文化为底色成就戏曲文化地标式旅游点,还有江夏以伶界大王谭鑫培命名的“谭鑫培公园”“谭鑫培戏楼”。活动丰富、景观遍地的戏码头武汉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文旅特色路。
在楚剧的重要发源地武汉黄陂,“戏曲”还是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带动就业、转变发展的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黄陂以“木兰游”系列景点为依托,让游客跟随戏曲中的“花木兰”看实景演出,逛非遗集市,住特色民宿,实现了2024年黄陂全区文旅收入162亿元,“戏曲+非遗+民宿”的模式带动1.2万人就业的好成绩。戏曲,让武汉这座戏码头有了一张金字名片,这张名片有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底色,也有着改善民生带动发展的金色字样。
武汉这个戏曲大码头中,有京昆等非遗国粹,也有地方小戏,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彰显着文化强市风貌与特色,是赓续文明根脉、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武汉向“文化强市”迈进时,“戏码头”要以“传承”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激活时代活力,以“赋能”惠及民生发展,让“戏码头”这张金字招牌,在时代浪潮中愈发闪亮,也让武汉这座城市,因文化而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更有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子轩(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盘龙城管委会)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