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三峡分公司 > 恩施新闻 > 恩施资讯

留守儿童穿新衣 背后是多少双渴望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7日10:52 来源: 恩施日报

袁榕美丽的大眼睛写满故事。

穿上新衣的孩子们乐不可支。

姐弟俩同爸爸视频中。

姐弟俩在同一个班念书。

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排队领新衣。

寒冷的冬日,“爱心衣橱”的志愿者们来到利川乡村,为山里的留守孩子们送冬衣。件件冬衣的包裹下,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缺乏陪伴的童心,一个个心酸的家庭故事。

利川地处鄂渝湘黔边界的大山里,平均海拔超过1200米。多日前的一场大雪,让利川银装素裹。天下着蒙蒙细雨,公路沿线积雪成冰,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在刮。

我们首站到达的是南坪乡塘坊村小学。其实那里只是一个教学点罢了,全校两个年级,只有13名学生。听说“爱心衣橱”的志愿者要来送衣服,谢晓芳老师早已做好了准备。这些受赠的贫困学生已经通过申报、走访、核实和审查等一系列环节。这次发放的羽绒服不论是样式,还是颜色和尺码,均已事先登记,有据可查。

走进简陋的校园,只见几个小脸蛋冻得通红的孩子正在露天打乒乓球,一旁三年级的女生李明妍则一边跺着双脚,一边搓着小手取暖。一会儿,孩子们开始排队,有序签字领取新衣。喜悦洋溢在他们稚嫩的小脸上,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

在塘坊小学,有一位叫袁榕的女孩,今年10岁,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天生长着一双晶莹剔透的大眼睛。只是她眼里露出的惆怅和忧伤,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我情不自禁用手机拍了下来,并晒到朋友圈里。

瞬间,有上百位网友留言。巴东一位新闻工作者留言道:“看着怯生生的眼神,让人心疼!”恩施市老干局的一位网友说:“这眼睛,让我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甘肃万泉的孔老师则认为“孩子眼睛流露出的是孤独与期待!”恩施州政协的一位女干部则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许多故事……

是的!与其说袁榕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孩,倒不如说她的家庭是一个让人揪心与深思的家庭。

袁榕8岁的弟弟和她在一个班里念书。弟弟出生那年正逢上海举行“世博会”,在他前面已有四个姐姐,父母终于如愿以偿,生下了他这个儿子。于是,便给他取名为“袁世博”。

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依然望子心切。在已有四个女孩的情况下,袁世博的妈妈完成了“薪火相传”的光荣使命,生下了他。但她在生下儿子后,仍然选择了离婚,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家庭。

那年,袁世博才三岁多。

在袁世博家里,五个孩子要上学,家里只有六七十岁的爷爷和奶奶。这对于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村人来说,生活异常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袁家姐弟早早就学会了做家务、干农活。

2019年1月4日下午,我们来到塘坊村一组袁榕的家里,68岁的奶奶黄富云看到两个孙子抱着新衣回家,十分好奇。一边让袁榕和袁世博穿上新衣让爷爷看看,一边鼓捣着火炉上的东西,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这时,懂事的孩子,借用到访老师的手机与在外打工的爸爸视频聊天。袁榕轻声地喊着:“爸爸,你看我和弟弟穿的新衣服,好热乎哟!”也许是快要过年了吧,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却无法回家,看到孩子们穿上暖和的新衣,视频里的爸爸几度哽咽,泪流满面。无妈的孩子有人疼,自己的孩子隔天远。同行的人也被眼前的这一幕感染了,不禁红了眼眶。

“爱心衣橱”是由多家主流媒体、多位主持人、编导、记者、企业家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爱心公益行动。从2012年发起“爱心衣橱”活动以来,在恩施州共为贫困儿童发放冲锋衣裤5452套,涉及巴东、恩施、鹤峰、建始、利川等五个县市的5452名孩子;在恩施州发放羽绒服1202件,涉及利川、巴东、鹤峰等三个县市的1202名孩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