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防灾减灾日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为响应本次主题,恩施市多部门联合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应急演练活动。
活动现场,恩施市消防救援大队精心准备的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展示,引起群众们的浓厚兴趣,消防人员展示了水枪水带、切割机等灭火救援装备,介绍了各种消防战斗服和防震救灾安全知识,引来众多群众纷纷围上前来参观。
现场还组织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演练模拟在人员集中的室内发生火灾险情,工作人员立即拉响警报,告知大家保持镇定,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跟着身穿反光背心的引导员弯腰有序撤离到室外空旷场地。随后,大队“流动课堂”培训人员为大家进行了灭火器演练、油锅起火演练、液气罐起火演练和水带水枪连接演示,邀请参训人员进行手把手体验教学,让大家掌握科学、实用的灭火技巧。
在消防宣传咨询区,图文并茂的消防安全知识彩页吸引了大量群众纷纷前来取阅观看,宣传人员通过发放消防知识手册、消防宣传挂历等资料,向群众宣传家庭防火措施、火灾扑救方法、火场求生技巧等消防安全知识,并结合夏季火灾事故高发的特点,提醒到场参观学习的群众注意安全用火、用电、用气。
据统计,在这次宣传活动中,共向群众发放各类消防知识宣传资料3000余份,接受现场群众咨询200余人次。(刘影 麻漱君)
附:防灾减灾的消防知识宝典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
人员密集场所事故特点有以下几点
突遇火灾如何进行逃生
一、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失措,随着人群盲目瞎跑,容易造成踩踏,应在现场安全员的引导下有序疏散。
二、大家进入人员密集场所后,有意识地看一下逃生路线图和相关标志,一旦发生火灾后,按照正确线路逃生。人员密集场所在疏散通道都装有疏散指示标志,当无法辨别逃生方向时,一定要沿着疏散指示标志的指示方向进行逃生。
三、火灾发生时,火焰燃烧可燃物,会产生大量和有毒烟气,含有大量烟尘的烟气被人吸人后,会粘附在鼻腔等,严重时会堵塞身腔和气管,致使肺通气不足,最终室息死亡。逃生时,想办法用湿毛巾或者湿布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行进或爬行。
遇到拥挤踩踏如何保护自己
1. 到公共场所,先了解地形,找到紧急出口。
2. 发现有大批人群朝自己过来,尽量避开,躲在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离开。
3. 一旦进入人群,不要在人流中停下。不要逆人流行进,否则易被推倒。不要贸然提鞋、弯腰捡东西、系鞋带。
4. 保持镇定并稳住重心,防止摔倒。尽量向侧方移动,移出人流。如果可以,抓住身边牢固物体。
5. 人群异常拥挤时,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以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看到别人摔倒,不再前行,大声呼救,告诉后面的人不要靠近。
6. 一旦摔倒,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侧躺在地。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还要设法靠近墙角。
家庭火灾预防及逃生
易引发火灾的行为
一、睡觉吸烟和乱扔烟头。
烟头表面温度 200-300℃,中心温度700-800℃,一般可燃烧物质燃点大多低于烟的表面温度。
二、家中堆放危险品。
自燃点较低的物品,沸点低的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要尽量避免在家中大量堆放。疫情期间,家中酒精、消毒液等物品存放时,要在阴凉处存放,也应与易燃高温环境隔离,避免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三、无人看守做饭。
在厨房烹饪中,如需暂时离开灶台,一定记得关掉火源。
四、小孩玩火。
小孩(尤其6—8岁孩子)认知能力差,一旦将其他可燃物引着,便会惊慌失措,既不呼救,又不会自行扑救,必然导致火势扩大。
五、电器使用不当。
家用电器使用不当,线路超负荷、短路等因素引发的火灾在居民住宅中时有发生,为避免此类事故,要尽量做到不将电冰箱、空调等散热电器靠近可燃易燃物,不使用不合格产品,及时检查更换电线,防止发热、受潮、腐蚀发生。当家中需添置大功率电器时,要注意原有线路的负荷承受能力,更不能因为用电超负荷,而用铜、铁、铝等金属丝代替保险丝。
六、电瓶车违规充电。
禁止在家中对电瓶车电瓶充电,家庭电路的支持功率远高于电动车充电功率,并不能触发家庭电路的过载保护等安全性措施,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电瓶车使用时应选择正规产品,定期检查线路,充电时间不宜过长,不得在家中或者楼梯间对电瓶充电,应到制定区域进行充电。
火灾发生后如何自救逃生
一、遇有火情,发现身边有火灾隐患,请及时拨打119报警。
二、从安全通道撤离,切勿乘坐电梯。
三、利用阳台之间的空隙、落水管或自救绳等滑行到没有起火的楼层或地面上,但不要盲目跳楼。
四、上楼顶或躲进疏散楼梯、避难层等待消防员解救。
五、穿越烟雾区时,打湿毛巾、口罩、床单、衣服,自制临时“空气呼吸器”,捂住口鼻,低姿行走或匍匐爬行。
六、无法用上述方法疏散时,紧闭房门减少烟气进入,用水浇湿房门,用湿毛巾堵塞缝隙,在窗下或阳台避烟。
七、走廊、楼梯被烟火封锁时,被困人员要尽量靠近沿街窗口或阳台等容易被人发现的部位,通过呼救、挥舞衣物、用手电筒向外照射等方法,发出求救信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