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樯林立,舟楫如梭”“落日荒江畔,停桡处处船”……自古以来,鄂州人便懂得,江水流淌的不仅是舟船,更是财富与机遇。如今,这份对交通的敬畏与利用,在鄂州大地上有了更壮阔的延续。
鄂州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恰似经济地理版图上的“天元之位”。77.6公里长江岸线串起5个港区、67个泊位,年吞吐量3794万吨的“黄金水道”,让铁矿石、建材等大宗货物通江达海;245.9公里铁路,路网密度1540公里/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武九铁路,武黄、武冈城际铁路如同钢铁动脉,将人流物流注入全国大循环;6条高速、两条国道在此交汇,织就陆地交通的“毛细血管”;花湖机场的崛起,更是让鄂州完成了“从长江时代到天空时代”的跨越——这座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中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每小时可处理28万件货物,104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45条,已初步形成“全球8小时交通圈”,货邮总量突破2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出海口”。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立体网络,让鄂州告别了内陆局限,更使其成为衔接长三角、珠三角与中西部的关键节点。
产业因“路”而兴,交通赋能链式跃升。交通动脉的搏动,又激发出产业的活力。在光电子信息与新材料领域,三安光电、长飞石英等优质企业100余家扎根鄂州,正是看中花湖机场“隔夜达”的物流效率——2024年该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5.5%,占GDP比重达18.9%,产品借航班直抵全球工厂。就连传统的低碳冶金产业,也因长江水运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低碳冶金产业2024年总产值达467.99亿元,占全市工业近三成。交通不仅是“运输线”,更是“产业链”的黏合剂,让上下游企业在鄂州形成“3公里配套圈”,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跃升。
资源借“流”变现,激活城乡潜能。交通的畅通,让鄂州的“天赋”得以尽情释放。鄂州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过去因“路远难运”愁坏农户的武昌鱼、鄂州柑橘,如今通过“航空+冷链”直供北上广深,甚至摆上东南亚餐桌。同样的,文旅资源也焕发新生,吴王城遗址、怡亭铭摩崖石刻因景区通达性提升,2023年吸引游客1153万人次,同比增长6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8.5%。交通就像一把“金钥匙”,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奔赴。
民生因“行”而暖,交通托举幸福生活。交通的终极意义,始终是连接人的需求。在花湖机场,凌晨3点分拣的跨境电商包裹,当天就能送到上海消费者手中。这份“速度”背后,是无数家庭收到心仪商品的笑脸。鄂州西站坐高铁27分钟就能到武汉,光谷东的上班族有人每天往返两地通勤,双城生活因高铁变得从容。更动人的是乡村的变化,顺丰、申通、圆通、中通等快递巨头云集鄂州,日均处理800万件包裹;3个区级农村寄递物流共配中心、21个乡镇综合服务站、272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如繁星密布,覆盖率达100%。邮政公司与各大快递公司合作,通过“转邮”实现快件的互联互通,让快递服务延伸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鄂州武昌鱼、沙窝豆丝、太和千张、梁子湖螃蟹等名优农产品“出村进城”愈发通畅,手机下单,当天发全国,农户年收入比五年前翻了几倍。交通早已成为丈量幸福的基石,让每个鄂州人都摸得到发展的温度。
从栈道孤悬到高铁飞驰,从舟楫缓行到空港密布,本质都是在突破空间的阻隔,连接人的需求。鄂州交通的发展内核,始终跳动着“以人为本”的脉搏:不局限于“互通”,更向往“共荣”。相信在交通这一强劲“动脉”的持续搏动下,鄂州定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成为闪耀在长江之畔的明星城市。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席梦乔(宜昌枝江市)
责编:阮琼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