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武功扎实稳健,出手快捷从容,有“彩色旋风”之美誉;她的声音和身段有一缕含而不露的雅致;她将“梅派”的精髓贯穿到声腔的每一丝起落,让舞台上下为之震撼……她,就是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史依弘。
年少时,史依弘不仅学体操,还曾学过武术,很巧合的机会考进了戏校,受教于著名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张美娟,学习京剧武旦。张老师不仅对史依弘的一招一式要求的相当严格,为了让史依弘专门学习发声方法,还把她推荐给了戏曲声乐家卢文勤。当时,卢文勤听了史依弘两段唱后,毅然决定收下她,希望能把她培养成一个很好的“梅派”青衣。就这样,史依弘学起了“戏曲声乐”,走上了富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之路。
梨园行里,隔行如隔山,武旦和青衣,中间如同隔了千山万水。要成为梅派青衣,武旦出身的史依弘要下的功夫,比一般的青衣演员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重压之下,很多人会选择退缩,但是史依弘咬牙坚持着,张美娟和卢文勤两位恩师也坚定支持着她。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终于,剧团通知史依弘,让她在人民大舞台演“双出”:前面演武旦戏《火凤凰》,后面演梅派戏《贵妃醉酒》。那一天,《火凤凰》演得炙烈火爆,《贵妃醉酒》演得仪态万方……从此,她唱文戏的次数越来越多,也收获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和喜欢。
1993年,上海京剧院为史依弘度身订制了一台新戏《扈三娘与王英》。这出戏,让史依弘达到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巅峰。剧中,史依弘饰演“一丈青”扈三娘,她打破了京剧行当的界限,将花旦、花衫、青衣、刀马旦等表演元素融为一炉,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身手不凡的“一丈青”形象。看到如此文武兼擅、又能将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的演员,梨园行都很兴奋。第二年,专家们把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荣誉给了史依弘。那一年,史依弘22岁。
但是,这些年来史依弘从没停止过创新的步伐,新编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中,史依弘塑造了善良伶俐的宫女寇珠;现代戏《映山红》中,她文戏武唱,塑造了女共产党员梁玉梅;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中,她载歌载舞,塑造了多才多艺的杨玉环,她还参与了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音乐剧《门》和《2000Today》新世纪交响音乐会的演出。她还曾尝试过带有实验意味的多媒体京剧音乐剧《白蛇传•爱情四季》。
她还将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搬上京剧舞台,圆了一个“梅派”梦。以前排戏,史依弘只是单纯的演员,只管自己演好戏。而这次排演京剧《圣母院》,史依弘成了制作人,她要参与创作全过程,一起物色作曲、舞美、服装等各个环节的人才,也要参与营销、出票等后期工作,她为这出戏上上下下地忙碌着,不畏辛苦,只为了心中的梦想,看上去小鸟依人的史依弘在京剧路上尽显大女人风范。
史依弘学的是梅派,与大师梅兰芳相隔近一个世纪,却没有被大师创立的梅派框死,她希望能像青年时代的梅兰芳那样,在舞台上有创造,她认为这一代演员应该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责任编辑:涂玚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