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香港书展上看书。新华社 李鹏 摄
2016年香港书展26日落幕。这场为期7天的“文化嘉年华”共吸引近102万人次入场参观,打破历届纪录;入场人士平均消费902港元。本届书展为何如此成功,与其他书展比,香港书展又有哪些亮点?
首设“武侠文学”主题
新华社 李鹏 摄
本届香港书展首次以“武侠文学”为主题,再一次将那些年的刀光剑影、侠胆豪情带入读者的视线。用这种通俗文学作为香港书展主题,尚属首次。
这种对大众文化的亲近,也明显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十分“领情”,关于金庸、梁羽生的十余场讲座,场场爆满。而文艺长廊里各种版本的金庸小说、经典的动漫人物形象如杨过、小龙女、令狐冲等,还有持续播放的金庸作品改编电视剧,更勾起众多观众的怀旧情结。
为配合年度主题,本届书展的文艺廊设有“笔生武艺——香港的武侠文学”展览,介绍8位不同年代的港台武侠文学名家,包括梁羽生、金庸、古龙、倪匡、温瑞安、黄易、乔靖夫及郑丰,展示名家的真迹手稿、初版小说、改编自武侠文学的漫画、电影作品等。
即使是金庸一代的武侠小说,武侠文学作家郑丰认为,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阅读者也很多,她的大女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喜欢读《射雕英雄传》,喜欢金庸笔下的乔峰,这个悲情英雄的形象让她很痴迷”。
名作家畅谈“写作那些事”
2016年香港书展上,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知名作家纷纷亮相开讲,内容从金庸文学世界到张爱玲小说解读、从先秦文化到人工智能……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一场场文化盛宴。多位作家畅谈“写作那些事儿”,分享他们的文学创作之路和写作理念。
曹文轩:阅读与写作是弓与箭的关系
今年4月刚刚获得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著名作家曹文轩,日前与香港作家和传媒见面交流,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体会。
在谈到“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时,曹文轩有一个独到的观点:阅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他说:“读书不仅是为了修身养性,一个社会的质量是由公民的质量决定的,一个公民的质量是由读书决定的。”
他认为,写作是阅读的结果,阅读与写作是弓与箭的关系——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
他说,写作靠的是人生经验,必须亲身体验,与生命密切相关,要亲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艰辛才能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没办法教的,要靠个人的感受和体悟。
叶永烈:从科幻到纪实 “经历180度转变”
《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让叶永烈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科幻作家。随着年岁渐长,他发现科幻“不能反映自己”,笔锋一转进入纪实文学世界,书写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
从注重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到强调真实感的纪实文学,叶永烈形容自己“经历了180度的转变”。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聚焦于中国历史。写作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亲身访谈,而非仅仅拼凑、复述现成资料。为了完满呈现,一次书写的背后,或需访问百位当事人。他相信,只有如此访、如此谈、如此写,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邱华栋: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开始的地方
“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开始的地方。新闻发生之后就没有了,但作为一个作家,可以从新闻结束的地方出发,去推导出人性的故事,呈现出人性、历史、现实等多层次的内容和含义。”邱华栋这样阐述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作家就是要把某种创造性的、对世界独特的观察,以文学的、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一部有价值、有特点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他说。
在他看来,写小说需要的“工匠精神”就是厚积薄发、一丝不苟,就是严肃认真、锲而不舍。
八方云集的“文化嘉年华”
丰富、多元,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都能在书展上找到文化的乐趣——这是香港书展能够从27年前的行业内展销会变成一场万众瞩目的文化盛事的重要原因。
从1990年第一届香港书展到2016年的第二十七届,香港书展已成为香港的“文化地标”。
“将图书展示和销售结合起来,吸引市民前来看书购书,这使出版行业与市民有了更多交流和互动。”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文宏武说,通过销售,实现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自然就增强了书展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效应。书展还邀请两岸暨香港和海外知名作家前来讲座,市民可以近距离与作家交流,扩大了书展文化影响。
“书展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每年都会推出一批好书,这是书展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宏武说,市民慢慢也习惯性地认为书展一定会有好书,不然人不会这么多。文宏武表示,通过主办方和参展单位的积极努力,推动了市民阅读习惯的养成。“我认为香港书展是全球书展中文化传播效果最好的之一。”他说。(蔡啸天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