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绘制图样(8月29日摄)。发轫于清末民初的“红帮裁缝”,代表了当时中国服装界的最高水平。在宁波、上海等地学习裁缝技艺之后,陈荣华移居香港。凭借着纯熟的技艺,陈荣华起初为太古集团制造制服,后于1960年开设了“陈家定制”。时光辗转,如今,这家店已经由陈氏第三代继承人陈风凡先生接手了。在谈到为何要继承这家店时,陈风凡说:“我的父亲当年曾去美国留学,但留学归来他依然选择继续做裁缝,接手经营这家店,对我来说,不仅是赚钱,更是一种使命感。” 为了振兴裁缝行业,李先生于2012年投资25万美元创办社企天裁行。李先生还曾到尖沙咀“木人巷”美丽都大厦亲自寻觅资深裁缝。在裁缝行业内普遍流行计件收费的制度,而服装定制业又有淡旺季之分,遇到淡季时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李先生说:“我们天裁行无论淡季旺季,皆采用底薪加提成制,这样可以确保裁缝们有稳定的收入。”在吸引老裁缝重回业内的同时,李先生也积极培养新人入行,让裁缝这门手艺流传下去。”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不同时代的服饰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裁缝身上的匠人精神:虽然少量,但是精致;也许缓慢,至少专注。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在打版剪裁、穿针引线之间,匠人精神从未改变。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绘制图样(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工作人员取出布料样本(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缝纫布料(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整理店内陈列(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天裁行店,工作人员向前来取货的顾客(左)展示成品(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天裁行店,一名老裁缝在缝纫布料(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天裁行店,两名老裁缝在剪裁布料(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