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举办新书分享会
专题推荐
宜昌籍作家新书
而且,这本书
还刚刚达成了希腊语版权输出
这是一位怎样的作家?
又是一本怎样的书?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作者别鸣、作家王十月在新书分享会现场。
8月15日,南国书香节、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联合主办“逆流而上:小人物的漂泊与扎根”新书分享会,专题分享宜昌籍作家别鸣的新书——《涉江的青铜》。
分享会上,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作品》杂志社长兼总编辑、作家王十月与作者别鸣用1个多小时时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三峡、关于故乡、关于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文学对谈。
用文学“再造故乡”
“我是长江三峡船家的后代,老家已经淹没在水下。”采访中,别鸣坦言,他的写作,是希望用文学“再造故乡”。
别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宜昌人,新闻从业者。其首部中短篇小说集《涉江的青铜》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双桨》《豹隐》等11部作品。小说集中的作品以长江三峡地区为背景,聚焦时代巨变中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与精神世界。
小说《涉江的青铜》书影。
收录进《涉江的青铜》中的作品,数次跻身各大文学榜。2024年,短篇小说《双桨》入选2023年度“收获文学榜”,以及2023年度中国中短篇小说排行榜。2024年,短篇小说《豹隐》荣获2024年度《芳草》文学奖。2025年7月,中篇小说《去消落带》入围中国作家网“优选中短篇”半年榜。
以短篇小说《双桨》为例。这篇小说发表于《花城》2023年第6期,并入围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迁徙计划”。小说书写了一对船家儿女离开峡江又回到峡江的故事。“关于长江三峡,可能大家耳熟能详是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我写的,是《三峡好人》后面的故事。”别鸣说,作为一个在40多岁时才开始写作的新人作家,希望以文学的方式留存那些被时代洪流冲散的记忆与情感。
每个人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峡
别鸣表示,小说集不仅是对父辈、祖父辈生活的回望,更是对“走过人生三峡”这一隐喻的深刻探讨——每个人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峡”,才能抵达精神的平原。
《涉江的青铜》作者别鸣。
“阅读别鸣的作品,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作家王十月从语言、叙事和人物塑造三个维度高度评价了《涉江的青铜》。
他认为,别鸣的语言极具特色,“短句、方言、拧巴感”,如同三峡的激流与险滩,充满搏斗感,让人必须“正襟危坐”地阅读。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当下文学现场极为稀缺,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申霞艳认为,《涉江的青铜》不仅是一部关于三峡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关于文化根脉的作品。“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整个世界。”申霞艳认为,别鸣用兰溪的故事,写出了时代巨变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坚韧,也写出了楚文化在当代的回响。
小说《涉江的青铜》书影。
从屈原到“不服周”:楚地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对谈中,三位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屈原与楚文化对别鸣创作的影响。王十月指出,别鸣笔下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不服周”的犟劲——不认命、不信邪,即使被时代抛下,也要在原地倔强地活着。这种精神,正是楚地文化千年绵延的基因。
别鸣也回忆,自己童年时并不知道屈原就是家乡人,直到初中春游时才第一次意识到“屈原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这种迟来的认知,反而让他对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也让他笔下的人物拥有了更复杂的文化根系。
《涉江的青铜》新书分享会线下观众合影留念。
南国书香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文化名片。今年的南国书香节以“书香湾区 阅见世界 共享未来”为年度主题,首次以国际书展的定位亮相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成为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本届书香节汇聚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出版机构参展,展销2万种国际原版图书。
来源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高伊洛
编辑丨庹云峰
审核丨李墨
更多视频推荐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 让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