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给湖北发来贺信

马尔代夫给湖北发来贺信

发布时间:2025-09-25 09:25:37    来源:湖北发布

9月19日至9月23日,首届“国际青年长江行”(点击了解详情)活动走进湖北省武汉市、荆州市,开启一场联结世界青年、对话长江文明的文化之旅。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荷兰、意大利、秘鲁、伊朗、巴基斯坦、埃及、匈牙利、巴西、阿根廷、马尔代夫等13个世界大河流域国家的国际青年代表,共同探寻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感知湖北在长江文化滋养下展现的经济活力、文化魅力与科技动力。

活动的成功举办

让参会的青年代表收获良多

马尔代夫

青年赋能、信息和艺术部部长

易卜拉欣·瓦希德

给国际青年长江行发来贺信

活动期间

国际青年与湖北大学、

长江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和青年学者

共同参加文明对话沙龙

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

青年发展与国际合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议题深入交流

共探发展新路径

白玫(伊朗籍)

青年汉学家

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令人赞叹,尤其是楚文化与伊朗神话中关于“凤凰”意象的共鸣。在伊朗神话中,凤凰是涅槃重生的神鸟西姆鸠,而在楚文化中,凤凰则是象征吉祥的幸福使者,两者虽远隔山海,却精神相通。活动开幕当晚灿烂的烟火表演更令人动容,由衷祈愿未来世界能多一些欢庆之声,少一些炸弹轰鸣,期待每一个夜晚都充满和平与安宁。

保克(巴基斯坦籍)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博士

通常竹简出土时都装在篮子里,打开后发现竹简已经被水浸泡、受潮变色,损坏得很厉害。

我一开始以为他们就用红外设备拍一次照就完了。但保护中心的老师告诉我,其实不是这样的。每做一道工序,比如脱色、除尘,他们都要重新拍照,确保能读清每片竹简上的文字。

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跟我的专业很相关。我们也是用卫星图像来测量不同城区的温度,尤其是城市中心。

它向我们展示了尘封的历史宝藏。我觉得,要是没有这些竹简,我们古代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能就永远失传了。

胡瑞兹(秘鲁籍)

青年地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博士

现在大家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朋友,更像是家人了。这些天我们一起分享了太多美好。

我们一起学习楚文化,了解什么是楚文化,明白了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多重要。我们学习了历史、看了文物,而在最后一天,我们亲身体验了这种文化。

如果让我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会选“教”和“学”。先说“教”。在中国,教书育人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为什么?因为要教别人,你得先成为专家。你得走过一段很艰难的路,真正搞懂其中的门道。而当你成了专家,你又得重新学习,因为现在你要面对更难的挑战:教别人。你得回想起自己什么都不懂时的感受,去理解那个正在学习的人。

再说“学”。学习包含两个阶段。第一,当你发现新事物,被深深吸引时,你会惊叹:“天啊,太神奇了!”然后你就想试试。接着自然就进入第二阶段,你想学会它。学习可能只要5分钟,也可能要一周、一个月,甚至好几年。学习是个持续的过程。

照片里是两位美丽的女士。一位是刺绣大师,另一位在其他领域也是专家,但此刻她是学生,正一针一线地学楚绣。她对这门手艺赞叹不已。刺绣其实全世界都有,但学习这里的技法,了解她正在绣的凤凰背后的含义,让她深深着迷。我想大家都能看出来,她当时有多投入,甚至因为在创造新东西而激动得快要落泪。

虽然大家中文都说得很好,但此刻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尊重。我们尊重你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我们想把这些带回自己的国家,告诉同胞们:“看,这就是中国,太了不起了,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

谢敏(美国籍)

亮丽岛文化传播海口有限公司创始人

但我想重点说说桥梁博物馆,这个地方给我的启发最大。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震撼的桥梁,从古代一直到最现代的,应有尽有。

参观时,我一直在看墙上的模型、照片和各种展品,心里想着:这里有没有海南的桥呢?

博物馆馆长,特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我问她:“博物馆里有海南的桥吗?”

她说:“有啊!这个展台就有,你可以选海口的世纪大桥。”博物馆的技术特别酷,他们让我在武汉的博物馆里,和海口的大桥合了影。这种方式真奇妙,把两个地方连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次旅程本身就像一座桥。我们不仅跨越了地理距离,还跨越了时间,从古代马车走的桥,到我们坐的最先进的单轨列车。

我们还跨越了国家间的文化差异。照片里,我和伊朗的巴姆在一起。我来自美国,我们两国可能很不一样,但通过这次旅程,我们消除了隔阂,成了朋友。

这是我们团队的合影,可能少了一两个人。但我相信,大家都在这次旅程中建立了友谊的桥梁,连接了这么多不同的国家。希望这些友谊能像博物馆里那些古桥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历久弥坚。

我们通过学习楚绣,搭建了文化之桥。我亲手试了楚绣,还了解了古代竹简。这就是历史悠久的长江文化。

我们还去了青年创业园,看到了现代发展。那里有很多了不起的项目,包括最新的AI技术、能长期储存绿色能源的电池,甚至还有完美贴合脚型的个性化3D打印鞋。

这次旅程也架起了从失落到希望的桥。我们听说了长江白鱀豚的悲剧,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但通过长江江豚的故事,我们也看到了希望。通过不懈的保护工作,包括长江史无前例的十年禁渔,这个珍贵物种的数量正在回升。

所以说,通过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之间架桥,我们能找到新的希望。

李卡(巴基斯坦籍)

南京外籍志愿者团队

“从同情到行动”负责人

说到文化,回望历史,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有着共同的文明、文化和历史。在荆州博物馆参观时,我们看到了丝绸、器物等很多文物。每次去历史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或遗产博物馆,我都会想:这些东西跟我们的文化有什么相似之处?

比如,楚文化节开幕式第二天,我戴着我们民族的帽子,上面有手工刺绣。俄罗斯的妮基和安娜问我:“为什么用紫色?”我说这个颜色跟我们的文化有关。妮基又问:“这些图案代表什么?”我说图案也跟我们的文化有关。

这次参观博物馆、学习楚文化和长江文化遗产,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太多。

可惜的是,虽然我戴着民族帽子,却不知道是谁做的,也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像中国这样传承文化遗产。

所以我真的很佩服中国在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我的研究方向是“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但可惜他们要么没机会,要么忙于解决更基本的问题,没有足够资源来保护文化。

比如江豚,我才知道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也有江豚。全世界有七种江豚,其中一种就在我们的印度河,但很遗憾,我们在保护江豚生态环境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中国的保护工作真的让我很受启发。

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交流,未来能推动政府间合作。因为“一带一路”不只是经济走廊,不只是修路架桥,更是民心相通。文化很重要,遗产很重要。希望通过长江文化平台、通过全球化智库,我们能和“一带一路”国家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各自的文化遗产。

史凯恩(荷兰籍)

北京大学燕京学者

活动加深了我们的信任,这次武汉和荆州的经历,让我见证了湖北的发展,我会把所见所闻告诉给荷兰的家人和朋友们,让他们知道真实的中国。

胡灵月(匈牙利籍)

首都师范大学留学生

这五天的行程,让我们沉浸式体验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领略了长江流域的壮美风光。我深感收获满满。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作为楚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初学中文时,汉字就深深吸引了我。这次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当我亲手捧起竹简读起论文,读到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有了更深的连接。竹简让我能直接汲取先贤智慧,也让我通过文字领略到中国书法的独特美感。能够亲身体验竹简制作,更让我对中国文字文化情有独钟。

在我看来,传承简牍文化意义重大。一是历史价值,简牍作为第一手出土文献,真实记录着古代社会。二是文化价值,它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三是学术价值,为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让我们能够更细致地了解古人的生活与智慧。

这次的活动让我近距离感受到楚文化的魅力,长江的胸怀,也结识了这么多优秀的朋友们。我认为这个项目非常成功,期待未来我们能够再相聚,继续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拉斐尔(巴西籍)

中国国际传播集团

亚太传播中心外籍专家

我们当时在等着坐游船夜游长江,等待时我注意到这些游泳的人。他们把那个桥墩当跳台,从上面跳进水里。

其实在天津、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我都见过类似的场景,特别常见。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有人游泳。但我以前看过很多中国一百年前或者更近一些的老照片,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人们享受生活,满脸幸福。

所以看着这些在江里游泳的人,我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改善了多少。有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发展却跟不上。而在中国,治理体系确保了社会发展始终是优先事项,老百姓真正分享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

这很鼓舞人心,值得我们学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很有启发。我们平时总是忙事业、忙工作,有做不完的事,有时就忘了,幸福其实就在那些小瞬间里,当你给自己机会做点喜欢的事。

现在中国人就能这样。比如他们会买泳衣,做好准备。当然还有其他爱好,人们也舍得为爱好花钱。你能看到,大家物质条件好了,但也没忘记享受生活。

有意思的是,同一条江上,游船在这边,游泳的人在那边。游泳有游泳的区域,船有船的航道,各行其道,互不打扰。

还有一点很重要,长江是条非常重要的航道,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它流经中国一些最大的城市。到武汉时,已经从上游流过了好几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水质还是干净到能让人游泳。

这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挑战,中国的经验很有启发性。它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能的。我们能在大城市生活,从河流获取资源,同时又不让河流被污染破坏,保护好环境。

艾智贤(巴西籍)

湖北大学生物学硕士

我来自巴西的圣保罗州。我是湖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修生物学,研究方向是生物修复技术。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利用经过工程改造的酶来净化被“砷”污染的土壤和水源。这就是我的研究课题。

我在疫情之前就拿到了来中国留学的奖学金,结果疫情一来,我在巴西整整等了三年,才终于能来中国读书。我到武汉的第一周,也是我第一次去江边。去了我才发现,原来江边的夜景如此迷人。

当时朋友约我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大晚上的,天都黑了,能有什么看头呢?但没想到,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其实不光是武汉,在中国很多地方,夜晚的河岸都是这样流光溢彩的,两岸的建筑灯光璀璨,霓虹闪烁,特别漂亮。即使是晚上,江边也充满了欢声笑语,有放风筝的,有追逐嬉戏的孩子。

这条河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巴西,我的村子也坐落在一条大河——巴拉那河的岸边。这条河就从我的家乡发源,一路流向阿根廷,非常长,也非常壮观。

白兰鸽(巴西籍)

湖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专业

湖北省奖学金得主

那是我在武汉的第一个冬天,碰巧赶上了武汉历史上最严寒的冬天之一。暴雪连下了好几天,对我这个从巴西热带地区来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受了,完全不习惯这种天气。

有个偶然认识的中国朋友看我因为天气不适应有点闷闷不乐,就邀请我去江汉路走走、散散心。我当时想,这么大的雪,街上肯定没什么人,我们找个餐厅吃点东西就回去,应该挺好的。

结果到了江边,我完全被震撼了:这么多人啊!老老少少,小孩、年轻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家老小都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它展现了人类精神有多坚韧。

有个成语叫苦中作乐,但在这种情况下是:老天给你暴雪,你就穿上最厚的衣服,随便找个能滑的东西,到江边坡上撒欢儿,和家人朋友一起开心就完了。

这段回忆特别珍贵,我拍的所有视频里我们都在哈哈大笑。我腿上还磕了个大青包,因为我朋友滑倒了,我们撞在一起从坡上滚下去了。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之一。

安予珩(巴西籍)

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

说到中国我最喜欢的地方,不光是武汉,武汉长江大桥绝对算一个。在座的可能都知道这座桥,它是武汉众多大桥中的一座,离这儿不远。在我看来,这是个特别壮观的地方。但今天我想分享的,不只是它有多美,也不只是夜晚万家灯火映照下的绚丽景色,更重要的是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国有那么多美景,我为什么偏偏选一座桥?因为这是我最爱的地方,不光因为它美,更因为它背后的意义。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甚至可能就是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它建成的时候,正值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起步,从两个世纪的屈辱、侵略和殖民中浴火重生。就在那个时候,苏联向中国伸出援手,两国携手合作,共同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大桥。这座桥在当时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和建筑水平,即便放到今天,依然让人赞叹不已。

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直到今天,还有无数人每天从桥上过江,上班、上学,过着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想想看,几十年前,两个大国携手合作,共同创造了新的奇迹。那个年代充满了对抗和隔阂,遗憾的是,如今这种情况似乎又在重演,国与国之间相互孤立,政治和军事上剑拔弩张。

我想通过这座桥告诉大家:合作与和谐,才是创造美好未来的最佳途径,永远胜过对抗和其他任何方式。

易忱(巴西籍)

湖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可能有人知道,我在武汉生活了十年。关于这条江,我有太多话想说。太多回忆了。多少次和朋友坐在江边喝酒聊天,多少次沿着江边散步,甚至下江游泳。要是让我一直说下去,可能得说好几个小时。

所以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发言,谈谈长江对我的意义。希望大家耐心听我说完。

长江见证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养育了亿万生命,至今仍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命脉。

就像长江连接着中国各地,今天的世界也需要合作的桥梁,让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连。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战争,这些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解决。

中国用行动向世界证明,合作、互利和长远规划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从长江经济带到“一带一路”,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引领国家进步,也在为全球合作搭建平台。

西方国家往往看重短期利益,而中国模式展现出了韧性、稳定和公平。数亿人快速脱贫,长江沿岸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瞩目,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把人民、和谐、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的制度。

对我们这些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的成功不仅鼓舞人心,更有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把国家发展和全球合作结合起来,大家都能走向共同繁荣。

就像长江奔流不息,中国提供了一条清晰可靠的道路:发展共享,合作真诚,人类福祉高于狭隘利益。

朋友们,长江告诉我们,力量不是来自孤立的小溪,而是百川汇聚。同样,这个世纪的挑战需要团结、互助和相互尊重。

通过学习中国经验,深化跨国合作,我们能让未来像长江一样,充满力量、活力和希望,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国际青年长江行”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框架下开展的机制化交流活动。本届活动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化研究院共同打造。

湖北发布编辑部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湖北发布

编辑:周密 郭金华 陈良捷 周鑫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