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拍照机获青睐 武汉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市场转化

AI拍照机获青睐 武汉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市场转化

发布时间:2025-11-18 09:32:39    来源:青春湖北

在湖北武汉,“大学生创业”已不是一个新鲜词。去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科技创新专项)在湖北武汉光谷举行,当时,尚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就读的唐长春,凭借“浮光略影”项目获得成长组金奖。

如何从热闹的赛事领奖台,走向坚实的产业大地?时过一年,在经历了高光、迷茫、转型与破局后,这道深刻的考题,唐长春交出了坚实的答案。

从“校园样板”到城市服务

今年8月,武汉市人社局的政务服务大厅里,一台AI拍照机悄然上岗。选定照片类型,站在指定位置,按照屏幕提示摆好姿势,相机便会自动调整亮度并拍摄。市民如需办理业务所需的证件照,只需2分钟就能自助完成拍摄和打印。

这台机器的原型,正出自唐长春在校园内创办的“浮光略影AI摄影馆”。2022年,在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支持下,计算机专业的唐长春成功研发了集成智能布光机械臂与AI构图辅助仪的核心硬件,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武汉市浮光略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启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之路。

如今,AI拍照机已从单一的校园场景,融入更广阔的城市公共服务生态。目前,AI拍照机已在全市范围内落地20余台。“我们每个月都要更换相纸,上个月单个机器差不多用掉700张左右,需求相对较大。”唐长春说。

“除了证件照,它还可以拍游客照。”唐长春介绍,目前,团队正积极与景区合作,布局AI文旅摄影。从封闭的影楼和校园,到开放的政务和文旅场景,团队研发的AI照相机成为城市智慧服务链条中的一环。

从“赛事明星”到“市场尖兵”

今年6月,唐长春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大学毕业证,配文中写着“期待下一个起点”。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更多变化。上半年,他的办公地点从校园创客空间搬到了国金大厦,思考的问题也从“如何拿奖”变成了“如何活下去、如何走更远”。

“奖项是‘敲门砖’,但市场只认你的‘真功夫’。”唐长春感慨道。2024年初,公司曾因执着于研发投入巨大的通用大模型基座而陷入困境。这段经历给他上了沉重的一课:初创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创新,而非技术虚荣。

正是这份清醒,促使他带领团队从“重建底层模型”向“深耕行业应用”转型。依托AI大模型,唐长春打造出一套全智能影像解决方案,直击传统影楼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

该方案的核心在于为传统影棚装上了“智慧大脑”。操作者只需在电脑前指尖轻点,选择“复古”或“商务”等主题,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一张最优的“灯光配方图”——灯位、高度、夹角等,所有参数一目了然。

同时,研发团队为每一盏灯具都内置了智能芯片,通过算法,灯光可以无声地接收指令,并自行移动、旋转,精准定格在预设的位置上。几个操作下来,一个需要资深灯光师反复调试的专业影棚,便自动调节到位。这一贴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也受到更多青睐。目前,该方案已在全国500多家影楼投入使用。

而面对未来,唐长春的雄心已不止于静态照片。他透露了团队目前最核心的攻关方向——拥有“具身智能”能力的摄影机械臂。

“AI大模型只能执行系统化指令,而‘具身智能’相当于让机器有了自主感知和决策的能力。”他解释道,这款正在影棚内测的机械臂,可以在预定轨道上自主移动,根据指令寻找最佳拍摄角度。“这会是未来的趋势。”谈话间,唐长春语气坚定。

一路走来,唐长春深感幸运。去年获得“创青春”大赛金奖后,省市两级团组织加强对获奖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武汉市有关部门在国金大厦为他们提供了一间百余平的办公室,免租三年。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创业负担,还让他有机会结识楼里的不少行业资源。前不久,唐长春还参与了由团省委组织的“π动未来∙青创汇”路演活动,并与投融资机构进行了互动交流。

11月13日,唐长春带着研发项目走进清华大学展会现场。回顾这一年的跨越,他说:“创业是挺难的,但成功那一刻,真的挺酷。”

编  辑 | 潘若晨

审  核 | 刘 意

值班编委 | 姚 雪

来  源 | 青春湖北综合整理自湖北日报、青春武汉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青春湖北] 投稿邮箱:hbxcb2008@163.com

欢迎转发点赞,转载务必标明来源

点击【推荐+点赞】

让更多人知道!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