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
全球知名汽车电子企业伟世通
与武汉经开区签订协议,
将其在中国的第二个技术中心
落户武汉经开区。
签约后,伟世通全球副总裁、
中国区总裁韦巍直言:
“我们选址时,就直接锁定了武汉。”
上个月,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正式投产,
阿里巴巴华中总部
武汉阿里中心也正式开园。
与此同时,
采埃孚集团、普旭集团等
世界500强企业
接连在武汉布局新项目。
一波接一波的投资热潮
持续涌向武汉,
众多国内外巨头
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于此。
武汉正成为当下备受青睐的投资高地。
-1-

11月19日,走进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电子车间内静谧高效,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每一台设备都通过“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拥有了独立思考的“大脑”。
“整座工厂产品一次性合格率稳定超过99%,平均每6.5秒下线一台高端空调。”小米大家电事业部总经理单联瑜说。

10月28日,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是小米继汽车、手机工厂后的第三座智能生产基地。记者高勇 摄
随着这座智能工厂正式投产,小米在武汉形成了“全球总部+实验中心+智能工厂”的战略布局。未来,小米还计划在武汉建设万人研发中心和大家电全球总部,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生态。
上个月开园的武汉阿里中心,则将目光投向跨境电商、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在这里,不仅有阿里巴巴集团的华中总部,还汇聚了淘天、云智能、菜鸟、钉钉等阿里巴巴旗下多个业务中心,形成聚合办公的生态合力。

武汉阿里中心办公楼。
“武汉阿里中心不仅是阿里巴巴在华中地区的重要支点,也成为武汉滨江数创走廊的桥头堡和新地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菲说,该中心目前已吸引40多家头部企业入驻。在其推出的“Y/OUR SPACE”共享办公空间,已吸引来自跨境电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32家小微企业、60多位创业者入驻。
与此同时,华为鸿蒙生态中心、科大讯飞华中总部基地、字节跳动武汉研发中心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武汉都设有区域总部或研发基地,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武汉快速增长。
“武汉开放包容、高校云集、活力涌动、场景众多。我相信,随着无代码开发时代的到来,武汉将成为‘开发者之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
-2-

近日,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集团的新工厂在武汉“车谷”启动生产。采埃孚集团董事彼得·霍得曼直言:“亚太区,尤其是中国武汉,不仅是我们的重要战略市场,更是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

采埃孚汽车制动产品线升级项目顺利竣工。通讯员李岿 摄
这已是采埃孚5年内第三次追投武汉。
2011年,采埃孚落户武汉经开区。
2021年,项目投资升级了原工厂;
2023年,这家德国巨头又耗巨资,在武汉投建其亚太区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2024年8月,采埃孚汽车系统武汉新工厂项目签约。
从“跟投”到“深投”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在蔡甸区中德国际产业园的德国普旭集团武汉工厂,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舞动,每一台下线的真空泵产品都被迅速送至测试平台。这座现代工厂是普旭集团在德国以外的最大单笔投资,武汉基地一期不久前正式建成投产,涵盖生产基地、销售及研发中心。

德国普旭集团武汉工厂。
12年前,全球最大的涡轮增压器制造商盖瑞特集团,在东湖高新区落下首个工厂。今年6月,盖瑞特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狄胜在武汉宣布,将在光谷设立其在中国的第二家全球创新中心。“这不仅是一个研发项目的落地,更标志着我们与武汉合作的深化。”
国内医疗器械领军企业联影集团在落户光谷12年后,今年8月再次大手笔追投,在光谷建设全球创新高端医疗装备智造基地,向手术机器人、医疗智能体等产业链更高端迈进。
“这些科技巨头的到来,正吸引全球顶尖的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武汉加速聚集。”武汉市政府招商大使聂清平表示,这种“鲇鱼效应”将极大激发武汉经济活力,丰富应用场景和创新生态,与武汉现有的产业基础产生强大的“化学反应”,共同孕育新业态、新模式。
-3-

“这股投资热潮,是武汉综合优势的必然结果。”聂清平认为,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且可持续的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意识有目共睹,构建了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营商环境。
“武汉这边很好招人,宜居宜业!”在武汉金山软件园开园仪式上,金山集团CEO邹涛感慨地说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金山武汉总部新园区。胡赞威 摄
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武汉拥有92所高等院校、13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每年新增留汉大学生超过30万人。武汉的人才优势已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共识。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八。在人工智能领域,武汉的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全球第六。
除了人才禀赋,“武汉速度”也成为项目建设的亮眼标签。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从正式进场到投产,建设周期仅约1年。采埃孚新工厂从签约到入驻用时不足1年,其中设备安装调试仅耗时3个月。

10月28日,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记者高勇 摄
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总裁闻佳说,在武昌区“零号员工”的帮助下,项目提前1年交付。“这让我们体会到了项目建设的‘武汉速度’和营商环境的‘武汉温度’。”
完善的产业生态,让企业来了就能“嵌入”产业链,快速实现价值。目前,武汉已拥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四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的沃土需要资本的活水。今年9月,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发布“星火种苗创投培育计划”,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计划培育1000个科创项目。“我们将重点关注种子期项目,单个投资不超过100万元,以真金白银支持未来产业萌芽。”武汉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
武汉怎样让企业不仅“招得来”,更“留得住、发展好”?聂清平认为,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场景驱动”,主动开放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让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服务在武汉有“用武之地”;
二是“服务驱动”,陪伴企业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是在企业的“第二曲线”发展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企业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WRITER/文字 · 长江日报记者冯雪
EDITOR/编辑 · 闵小丽
SOURCE/来源 · 武汉发布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