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 咸宁新闻 > 咸宁资讯

咸安区结合高新技术,探索林权地籍调查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09:16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 通讯员 卢田中)12月19日,记者从咸安区获悉,今年以来,该区以官埠桥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专项工作为契机,为切实做好自然资源部国家试点工作,针对该镇辖区内的9个行政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51宗林地,组织开展林权地籍调查工作。

相关工作依据乡镇申请,自然资源部门与林业部门紧密配合,创新引入倾斜摄影测量+实景三维等测绘新技术,现已完成湖场、雨坛垴、张公庙等3个村发证工作,实现了在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上记载多宗林地的适用情形、技术方法及登记模式。

通过结合高新技术,历经数月系统研发,不断攻克难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科技支撑,创建地籍调查新模式

咸安区下辖13个镇(乡、办),自2014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该区以1981年稳权发证为基础,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的林地面积88.6万亩,涉及地块27662宗。

现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76.7万亩,已登记发证21498宗,确权登记率达86.57%。但仍有11.9万亩林地共计6164宗,还需确权登记。

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延伸的低丘陵地带,版图面积16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占15万亩。

由于该镇行政管辖区域广、林业资源规模分散,且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导致相关权利人常常无法抵达现场准确指界,致使集体林地权属界定,极大增加了权属界定与林权登记难度。

记者了解到,咸安区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来提升工作效率。按照新地籍调查规程标准,融入“数字咸安”(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创建,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摄技术到现场开展林权地籍测绘调查,航拍出林地实景高清影像图层后,形成“三维地籍”工作底图,为开展林权地籍调查工作实现室内指界赋予了新技能。

同时,引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将采集到的航拍林地实景高清影像图层,通过套合1:2000地形图、基本农田划定图、生态红线图、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等数据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并进行地类区分和林种分类,再通过CASS软件制成三维影像模型,为在实现林权地籍调查赋予了新功能。

根据新地籍调查规程有关规定,将制成的实景三维影像模型在室内链接大显屏进行展示,经交界双方权利人到场指认、确定山体分界的具体位置及界线走向后,技术人员将根据双方指认的界址界线现状绘制出准确无误的宗地图,为实现室内指界认定赋予新动能。

精准发力,建立规范管理新理念

在林业“三定”时期,原山林权证仅是“一纸证书”,单凭记录填证,无任何佐证。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期,当时电脑因尚未普及,只有纸质图件,数据信息基础非常薄弱。

对此,咸安区立足实际,采取以“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等方式,由乡镇(街道)牵头负责召集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由当地村委组织村组负责人、相关权利人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等开展地籍调查。

针对原登记成果须补充调查的,为避免重复调查,充分利用原登记成果,在室内借助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实景三维模型等高清影像通过大显屏展示,由双方现场指出界址界线、正确填写林地林权核查登记表及地籍调查表等资料,经村组负责人、权利人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等相互确认签字后,再上图入地籍库。

针对面积小(5亩以下)而无法在地形图勾绘的,采用GNSS-RTK(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时动态定位仪)或林调通等测量仪器到实地完成测量生成宗地图层、实地指界认定、正确填写林地林权核查登记表及地籍调查表等资料,经村组负责人、权利人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等相互确认签字后,再上图入地籍库。

针对地籍库中对原人工勾绘的图层进行数据转化后虚拟落宗的矢量图层与实地不符、坐标系和比例尺导致误差的情况,采取内业与外业相结合,先用GNSS-RTK或林调通等测量仪器到实地进行精准定位生成新图层,借助数字正射影像通过大显屏展示,由双方现场确认界址界线、正确填写林地林权核查登记表及地籍调查表等资料,经村组负责人、权利人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等相互认可签字后,再上图入地籍库。

针对林地位置偏僻、区域覆盖面积广、地形地貌复杂等导致无法准确指界的,先用无人机进行实地航摄,再用CASS软件制成实景三维影像模型,通过大显屏展示,由双方确定界址界线、正确填写林地林权核查登记表及地籍调查表等资料,经村组负责人、权利人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等相互认可签字后,再上图入地籍库。

此外,将相关图层与自然资源一张图叠加套合实现并联,确保界址界线清晰直观、权属地类无交叉重叠。

精进臻善,不断创新服务促提升

为确保在林权合同签订之前完成地籍调查工作,按照最新地籍调查规程技术标准,咸安区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建立了主动式地籍更新长效机制。

据悉,咸安区将原单一的地籍图层调整划分为:林地使用权(含国有和集体自留山)、林地承包经营权(为集体责任山)及林地经营权(含集体自主经营和流转经营)三种类型,便于日常管理和维护。

原登记成果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根据数据整合建库的路径方法,制定了咸安区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容缺办理工作制度,实时做好与后续登记业务的衔接。

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测量技术单位,为林业经营主体和林农提供全免费的地籍调查服务。

历经数月的摸索实践,咸安区通过开展林权登记规范标准化建设,地籍调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创新引入倾斜摄影测量+实景三维等测绘新技术,实现在室内通过实景三维影像模型开展地籍调查指界,改变以往林权地籍调查“围山打转、耗时费力”简陋做法,变成“站着不动、山随指动”便捷高效新模式,其精度准、质量高,有效破解了山高林密、坡陡路险,现场难以指界测绘等难题。

在与技术支撑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咸安区率先实现了在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上记载多宗林地的适用情形、技术方法及登记模式。通过手机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即可看到林地实景三维影像动态模型、权属信息、界址界线、面积范围等关键性信息,便于权利人及时查看核实其准确性,大大提高了林权登记效率。

通过优化办事流程,在部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动机制,对林权登记存量数据整合达到了“一个平台、一套数据、一张图”的效果,为有序开展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夯实了基础,全面推行“一事联办”、“全程网办”服务,经林业部门完成林权合同审核后推送至登记部门,以“一件事一次办”目标,实现了全省首本“实景三维影像模型”林权不动产权证书。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