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成柏蓉)6月1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讲师团、省教育厅主办的“弘扬三大精神 汇聚支点力量”——湖北“好人进校园”大思政课宣讲活动,在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举行。
咸宁市通山县“湖北好人”王定钊。通讯员 供图
活动现场发布2025年第一批“湖北好人”,咸宁市通山县“湖北好人”王定钊作为诚实守信类代表参加活动并领取纪念证书。
一诺千金的起点
咸宁市通山县江源村,是鄂东南地区明清建筑遗群相对集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代表。自小在江源村王氏老屋长大的王定钊,对老屋怀有深厚感情。
2005年,王定钊返乡筹办婚礼时,目睹江源村明清古建筑因村民“拆旧建新”而大规模损毁。彼时全村古民居占地近3万平方米,十年间已锐减至1万余平方米。
面对养育自己祖辈的王氏老屋仅剩2户人家、多数房屋濒临倒塌的现状,王定钊立下庄重誓言:“老屋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我必定尽毕生力量让它保存下去!”正是这一句承诺,开启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守护征程。
破釜沉舟的坚守
2010年,王定钊以网名“江源子”发表《清代进士府第亟待保护》长文,揭露古建消亡危机,引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学者关注并前来考察,首次将江源村纳入学术保护视野。
有时为了保护一处老屋不被拆除,王定钊要放下手上的工作,从几百里外的南昌驱车赶回村里找屋主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即将被拆的老屋得以保全。
2014年6月,“王氏老屋”成功列入湖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得知消息时,王定钊当场落泪,当夜赶回村里抢挂保护牌,阻止了宗祠拆除行动。
文明乡风的传承
为推动古民居保护常态化、制度化,2015年8月,王定钊牵头成立江源村古民居保护理事会,彻底终结村民拆毁老屋行为,形成“乡贤引领+村民自治”的“江源模式”。
近两年,王定钊在春节期间组织村民开展“板凳龙”民俗活动,吸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20余家媒体报道,不仅增强了村民凝聚力,还提升了江源村影响力。
从“破屋无用论”到全民守护的转变,王定钊的行动不仅印证了诚信精神唤醒乡土自信的力量,更开创了村民自主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路径。
“希望家乡的古民居被更多人知晓。”王定钊的脚步没有闲着,他一直在为家乡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积极奔走,他说,只要自己还“跑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