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皮道琦
“要发财,种包菜。”这句在嘉鱼县潘家湾镇流传已久的致富口诀,在当地菜农田尚雄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
潘家湾镇地处长江之滨,水土丰饶,是天然的“菜篮子”。上世纪80年代起,嘉鱼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潘家湾镇便成为甘蓝种植的重要基地。
作为主产区之一的肖家洲村村民田尚雄,便是这片沃土上最早嗅到商机的弄潮儿之一。
今年55岁的田尚雄,1995年从10亩甘蓝起步,凭借勤劳与智慧,种植规模一度达到2200亩,年收入过百万元。
“我们这地方,长江边,土肥水好,天生就是种菜的宝地!”田尚雄皮肤黝黑,说起种菜,他两眼放光。
“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收益有2000元。”田尚雄说,在肖家洲村,像他一样依靠种植“两瓜两菜”(上半年南瓜、冬瓜,下半年白菜、包菜)增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
田尚雄的第一桶金,始于对市场的“琢磨”。1998年,信息相对闭塞,他凭借在外经商友人的信息,敏锐地将本地白菜远销广州。“那时拉一车菜到广东,纯利润就能过万元。”田尚雄回忆道。这段“蔬菜经纪人”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种得好不如卖得好”的道理。
尝到甜头后,田尚雄便成了“双面手”,一手抓种植,一手拓市场,主攻广东等消费旺盛区域,将“嘉鱼蔬菜”的名声越叫越响,路子越走越宽。
光自己富不行,还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干。2017年,田尚雄牵头成立“添雄蔬菜种植合作社”,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
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务、订单种植”,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实行保底价回收,有效解决了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实现了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显著提升了土地效益。
同时,合作社吸纳本村及周边100余名劳动力就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50岁的村民彭国光就是受益者:“家里12亩地流转后,不仅有租赁费,我们夫妻俩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增收8万多元。现在种地不用投钱、不担风险,还能顾家!”
要种好菜,更要高效种菜。田尚雄对1200亩土地的种植茬口有着精细规划,实施“两年五季”高效轮作模式:3月栽南瓜,6月收;7月育苗,9月移栽甘蓝、白菜,11月到次年3月收;12月再种上牛角包菜,来年4月采收……
“时间就是金钱,地不能闲着!”如今,合作社日均发出满载30吨蔬菜的15米长冷柜车三四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种好菜,关键还在种子。”田尚雄深有体会,“十多年前,地里九成的甘蓝种子都得靠进口,贵不说,买起来还跟抢似的,得排队!”如今,用上国产优质种子“思特丹”,不仅种子成本降了一半,亩产量更跃升至8000斤,较过去提升约20%。“产量高、品质好,市场抢着要!”
从“会种”到“种好”,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田尚雄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精准。望着肖家洲村连片的菜地,他黝黑的脸上漾开朴实的笑容:“种子不愁、价格不愁、销路不愁,这日子,能不好吗?”
他大手一挥,语气中满是自豪:“现在村里,像我这样靠种菜种出百万身家的,多得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