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 咸宁新闻 > 咸宁资讯

9支“平安咸宁全域提升”驻村工作小组支起赤壁镇平安根基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23:08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袁轻齐 胡信)7月31日晚,一场以“青干提质、平安联户、全域提升”为主题的经验分享会在赤壁市赤壁镇举行。

年轻干部们褪去白日走访的尘土,将驻村笔记中的“柴米油盐”化为平安建设的生动注脚——当政策精度遇上民生温度,当干部“沉下去”换来民心“暖起来”,一条以“联户连心”筑牢平安根基的新路径,正在赤壁镇的阡陌巷陌间徐徐铺展。

丈量“七分田”,在毫厘之间校准平安刻度

平安建设的基石在于化解矛盾于萌芽。赤壁镇八把刀村驻村干部李子钰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场因土地边界引发的风波:村民周能训的“七分地”在土地平整后边界模糊,全家三亩薄田的生计悬于毫厘。

年轻干部们曾疑惑:“七分地,谁在乎?”但当烈日下村民攥紧的拳头微微发颤时,他们读懂了土地背后的生存重量。镇村干部连夜召集农户,两小时的实地丈量、据理力争,最终在田埂上厘清了边界,更在人心上标刻了公平。

如今,赤壁镇将此类“琐碎诉求”悉数纳入动态管理台账,严格执行“日汇总、周研判”的闭环处置机制,确保矛盾不升级、不上交。

2025年以来,全镇成功化解类似小微纠纷363件,办结率高达98.2%,生动践行了“小事不出村”的枫桥理念,成为咸宁市“四必访、四解决”机制的基层典范。

点亮“亲情灯”,于困境处织就韧性安全网

平安的温度体现在对脆弱群体的关怀上。一次走访中,赤壁镇青山村三组的场景令人动容:七十岁的宋运秀奶奶佝偻着腰,为因肿瘤卧床的儿子擦拭身体。剥莲蓬的微薄收入与低保金,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这个场景让驻村干部邱鑫深刻体会到补贴对村民生计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驻村干部邱鑫了解到三组重病在家的脱贫户邵某、七组务农的老人等家庭,在子女外出、自身年老体弱的情况下,低保和农业补贴往往是他们维持看病买药、基本开销的唯一依靠。

村民劳碌的身影和期盼的眼神,时刻提醒着干部:每一笔补贴都关乎生计,每一项政策都承载着希望。

赤壁镇将此类特殊群体列为“平安联户”重点对象,建立“一户一策”精准关怀机制,同步联动镇民政办、卫生院等资源,开通“帮扶直通车”,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敲门服务”,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为困难家庭编织起一张兜底保障的韧性安全网。

叩开“心房门”,以长久陪伴培厚信任土壤

平安的土壤源于深厚的干群信任。太平口村组长余逸彬的笔记本,记录了他与村民老叶从“频繁来访”到“真心信赖”的转变过程。

面对老叶的诉求,余逸彬坚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从政策解释到协调胃病临时补助,再到对接老伴的大病医保,用持久的倾听与切实的行动,将“做资料怕麻烦你”的顾虑,化为了干群连心的最美注解。

赤壁镇深化推广“村湾夜话”经验,确保驻村干部、村干部、辅警联系方式24小时畅通,构建起“诉求-响应-反馈”的完整闭环。2025年上半年,全镇高效收集处置社情民意209条,解决率超95%。

余逸彬的感悟道出了关键:“信任的种子,需用倾听来浇灌、以行动来耕耘。” 这正是枫桥经验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体现。

守护“未关门”,让安全感抵达孤独屋檐

针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赤壁镇打出“组合拳”:一方面,整合“雪亮工程”云平台,实现村居动态实时感知;另一方面,组建“平安巡逻队”坚持每日巡访。

2025年,该镇推出独居老人“红黄蓝”三级关爱机制(红:日探访,黄:周探访,蓝:月探访),实现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一扇“不敢关的门”,催生出一座覆盖全镇脆弱人群的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守望灯塔”。

赤壁镇将“青干提质”作为引擎,推动年轻干部深入一线“淬炼场”,实现从“坐等诉求”到“主动叩门”的根本转变。他们在化解“七分田”的毫厘之争中锻造“铁肩膀”,在点亮“亲情灯”的温情守护中练就“绣花功”,在叩开“心房门”的长久陪伴中厚植“鱼水情”。

以9支“平安咸宁全域提升”驻村工作小组为支点,赤壁镇巧妙融合“雪亮工程”的科技赋能与“平安联户”的群防群治,织密了风险早排查、矛盾早干预的“源头防护网”。

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关怀、“红黄蓝”动态守护、“村湾夜话”畅通民声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将平安的根基深扎于田间地头、百姓心头,让安全感和幸福感真正抵达每一个孤独的屋檐、温暖每一个期盼的心房,生动绘就了“联户连心、全域平安”的基层治理新画卷,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贡献了鲜活的“赤壁实践”。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