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 通讯员 阮智愚 方盈颖 徐逸森)近日,通山县闯王镇千亩梨园迎来丰产期,果农在园中穿梭忙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闯王镇素有种植砂梨的传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梨树,多数村民以“梨”为生。但随着品种老化、市场因素影响,原有砂梨品种价格低、技术弱、销售难,砂梨种植遇到瓶颈。
样样果园砂梨丰收。黄铮 摄
2012年,闯王镇汪家畈村样样果园开始尝试梨树改良,经过多年试种,选种了“闯王梨”“鄂梨2号”“翠冠梨”等适合本地生长的果梨品种,新品种个大、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记者在闯王镇汪家畈样样果园看到,梨树上硕果累累,果农们从果园里挑出一框框新鲜砂梨,种植户郑亚娟和果农们熟练地将砂梨分拣、称重并装箱。
“今年我家300余亩砂梨丰收,估计有50多万斤,比去年翻了一倍。”郑亚娟说。
品种改良带来的效益,带动了周边梨园种植的升级换代,闯王镇龟墩村家友农庄也迎来了砂梨丰收。
砂梨挂满枝头。黄铮 摄
家友农庄早在1994年就开始种植梨树,是闯王镇第一个梨园。2017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家友果园也选择砍掉老梨树,换种新品种。
“当时换种不仅有补贴,还有技术员上门指导。”焦家友介绍,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既出技术又出资金,推动果园升级换代。经过多年培育,家友农庄的梨树也已进入丰产期。
“今年砂梨产量近6万斤,预计有20多万元收入。”焦家友说,目前梨园还只是初步进入丰产期,后续果园产量还会继续增长。
几公里外,刘家岭村的北山上,昔日的废弃矿山上,也有400亩面积种上了梨树。这是2019年返乡创业的“90后”新农人陈亚男打造的第一批高山梨园。
正在打造中的标准化高山梨园。 黄铮 摄
“公司承包了1000亩荒山,计划打造集中连片的标准化高山梨园。”作为通山县亚坦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亚男介绍,闯王镇北山矿山荒芜多年,300米至400米的海拔适宜梨树生长,目前第一批梨树已经开始挂果,下一步将对梨园进行标准化改造,为后续机械化种植做好准备。
闯王镇党委副书记周冰清说,闯王砂梨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闯王砂梨”还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纳入全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汪家畈村(砂梨)荣获湖北省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据介绍,闯王砂梨除本地销售外,还成功开拓武汉、黄石、合肥等地大型商超的业务市场,并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国各地。
“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闯王镇所有砂梨基地升级改造和砂梨品种改良,并通过引进砂梨深加工等企业,进一步拓宽砂梨产品销售链路,同时打造砂梨小镇,挖掘砂梨相关配套旅游产品,进一步擦亮闯王镇砂梨特色品牌,打造亿元特色农业产业。”周冰清说,他们已在全镇试点建设100亩的“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在汪家畈、宝石和坳坪等5个村建设8个冻库,可储藏4000吨左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