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 咸宁新闻 > 咸宁资讯

“周五医生”罗博武与崇阳医共体的八年坚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14:42 来源: 掌上咸宁

掌上咸宁报道

8年,他每周驱车深入偏远山区,将最精湛的医术倾注于基层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成为了鄂赣边区百姓心中的“健康守门人”——

他是乡亲们翘首以盼的“周五医生”

10月3日,周五。凌晨五点半,崇阳县城天色微明,罗博武的闹钟准时响起。简单洗漱后,他驱车驶入S246省道——这条蜿蜒山路,不仅连接县城与金塘镇,也贯通着鄂赣两省。

大雾弥漫,车速缓慢。两个小时后,他终于抵达60多公里外的金塘镇。道路在此分岔:右转几百米是金塘镇卫生院,左转十几公里则是他此行的目的地——大源卫生所。

“我每周五在大源坐诊,周六到金塘卫生院。”罗博武说。

车子刚停稳,卫生所门口已聚集了十多位手捧病历本的老人。一位九旬老者拄着树枝削成的拐杖,走了四十分钟山路,激动地说:“罗医生来了,太好了!”

金塘镇地处鄂赣交界山区,集老区、苏区、边区于一体,是崇阳县最偏远的乡镇。这里户籍人口三万,常住不足五千,以老年人为主,“看病难”曾是他们的心头大患。

2017年,崇阳县被列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县人民医院与12家乡镇卫生院、123个村卫生室组建医疗联盟,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县医院门诊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罗博武成为这一政策的践行者。自当年起,他先后支援高枧乡、金塘镇及大源卫生所,风雨无阻,每周五、六“送医上门”,让山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专家诊疗,免去跋涉之苦。

问诊、开药、叮嘱注意事项,他每个环节都细致入微。那间简陋的诊室,也因此成为大山里最温暖的地方。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他为“周五医生”。

他是鄂赣边区的“医疗枢纽”

“我爷爷是村里的郎中,我从小就看他用草药治病救人。受他影响,我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罗博武说。

他1970年4月出生,祖籍咸宁通城,因父母工作调动在崇阳长大。1988年,他考入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临床医学专业,1993年毕业后先后在白霓医院、崇阳卫校工作,1994年进入崇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31年。

期间,他辗转一内科、二内科、急诊科、门诊部,担任门诊部副主任,如今在全科医学科继续发光发热,并任中华医学会咸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他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诊治,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罗博武曾于2003年在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获评年度考核优秀,并已获得正高级职称。

在金塘和大源,前来求诊的不仅有本地村民,还有不少从江西修水慕名而来的患者。罗博武的诊室,成了一个微型的“两省医疗枢纽”。

九十多岁的独居老人程竹英、身患多种慢性病的老夫妻、受高血压困扰的卫生院年轻职工……他的病人名单,堪称鄂赣边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缩影。

他不仅以医术祛除病痛,更以耐心抚慰因偏远而焦虑的心灵。对行动不便者,他主动驱车送医送药,足迹遍布鄂赣边区的每一个村落。

他是基层医疗的“坚强后盾”

罗博武的价值,不仅在于诊疗,更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整体水平。他不仅是医生,更是老师。

金塘卫生院有职工24名,其中临床医生仅3人。罗博武的到来填补了技术空白。他通过病例分析、实操指导,将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

他的指导,曾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今年7月,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送至卫生院,情况危急。在罗博武的现场协调和远程指导下,卫生院首次成功实施基层溶栓,并启动绿色通道直送县医院导管室,为患者赢得宝贵抢救时间。

这次成功的协同救治,是崇阳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也凝结着罗博武的心血与担当。

依托医共体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罗博武走遍了鄂赣边界的每一个村庄。他带领团队为65岁以上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体检、上门送药的服务。

金塘镇一对残疾老人夫妇因糖尿病肾病行动不便,罗博武连续五年每周上门监测指标、调整用药,使老人病情趋于稳定。高枧卫生所所长付天煜感慨:“他让我们从‘治小病’迈向‘管慢病’。”

他是年轻后辈的“人生榜样”

罗博武深知,要彻底改变边区医疗现状,必须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每周坐诊结束后,他组织专题讲座,从高血压合理用药到胰岛素规范注射,手把手带教。在他的指导下,卫生院开展了首例动态血糖监测、慢性病联合用药等新技术,年接诊量提升40%。

金塘卫生院业务副院长金佰刚是罗博武早年在崇阳卫校任教时的学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我都记在本子上,等罗老师来了请教。紧急情况就远程求助,他每次都耐心解答。”金佰刚说。

记者翻开他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问题:“为什么腹痛可能是心脏病?胰岛素注射角度有哪些讲究?……”金佰刚说:“这些都是罗老师手把手教的,课本里没有。”

从课堂到卫生院,两代医者的师徒情在此延续。罗博武的言传身教,为基层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坚守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他曾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但从未后悔。手机里那个设定在凌晨五点半的闹钟,是他与边区百姓不变的约定。

2020年夏天,他在赶路途中遭遇山洪。接到急诊电话,他咬牙驾车冲过湍流,最终车辆报废。“病人等不起。”他语气平静,却让药师范瑶哽咽:“他背药箱爬山的背影,就是我们学医的初心。”

从医三十一载,他本可安坐县城专家门诊。身为正高职称、学术成果丰硕,却将精湛医术倾注于基层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人问他:“何必这样拼?”他的回答总是:“因为那里的百姓需要。我们多走一段路,老百姓就少走一段路。”

采访当天,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在急诊科工作的十几年里,罗博武每月值12个夜班,连儿子高考都未能陪伴……

从青丝到白发,从县城到山乡,罗博武用三十一年坚守,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誓言。他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崎岖山路,更是医者与百姓之间的“连心路”,让“看病难”成为历史,让“病有良医”照进现实。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今天,罗博武医生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山区医疗的前行之路,也树立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光辉榜样。(马丽娅 金宇健 金静)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