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通讯员 王思浩
近日,一场聚焦崇阳文化“根与魂”的研讨会——“商代铜鼓与雨山垒石梯田考究及其关联性研讨会”在崇阳县委党校成功举办。

来自县人大、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单位和有关乡镇的30余名专业人员、基层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崇阳商代铜鼓与雨山垒石梯田两大标志性文化符号,展开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为打造崇阳“有根有魂、有形有韵”的特色文旅产业探寻新路径。
从铜鼓到梯田
解读崇阳古瑶的“文明密码”
本次研讨会由崇阳县政协原副主席龚卫星主持。会上,课题组成员、县委政法委四级调研员、湖北省作协会员陈海平首先解读了三万多字的长篇调研报告——《崇阳商代铜鼓与雨山垒石梯田考究及其关联性探析》。
这份凝聚心血和集体智慧、先后八易其稿的报告,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史料考证,系统梳理了课题研究的缘起,揭开了崇阳古瑶文化的神秘面纱。

商代铜鼓作为国宝级文物、崇阳文化的“重量级名片”,其出土过程、形态特征(如独特的纹饰、铸造工艺)及参展收藏经历被详细还原,印证了殷商时期崇阳地域在长江中下游文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雨山垒石梯田这一隐匿于崇阳穷山僻壤间的“大地史诗”,其分布现状、建筑技艺(如石块垒砌的智慧)及相关历史遗迹(如古水渠、居住痕迹)首次系统呈现,被考证为古瑶先民适应中国南方山地环境的生存智慧。
报告重点论证了两者背后“人”的联系——通过对古瑶先民在长江中下游活动轨迹、生活习俗的研究,大胆提出“商代铜鼓可能是古瑶部落的礼器,而垒石梯田则是其定居耕作的见证”。

两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崇阳古瑶文明的“物质+精神”双重遗产,为揭开崇阳商代铜鼓的身世之谜另辟蹊径,提供了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融合
共绘保护利用“路线图”
研讨环节,与会人员结合各自实际,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文旅融合、民生赋能等多角度建言献策。既有站在“学术高地”的严谨思考,也有“贴近大地”的实践关切。
在学术研究方面,崇阳一中教师、县作协副主席李春表示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怀有极大的兴趣,以后将对“两者关联度”的研究论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

在文化保护方面,崇阳县作协名誉主席、湖北省作协会员丁光辉呼吁,应以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汇聚各方力量,扎实做好古瑶文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县林业局干部、湖北省作协会员、文史爱好者黄耀南则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重要性,并指出厘清历史脉络是古瑶文化研究的基础。
在文旅融合方面,崇阳县文旅局局长陈红梅紧扣国家战略,强调要围绕“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目标,挖掘好、宣传好崇阳代表性历史文化遗存,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民生导向方面,湖北省作协会员、本土女作家程二春谈到,她从2014年开始走访探寻古民居,走遍了崇阳的山山水水,也写作出版了《隽水萦梦》这部记录家乡风情风貌的专集。提议要多到这些村落去走访、触摸和感受,把更多的民间传说、歌谣记录保护传承下来。

白霓镇、路口镇、石城镇、沙坪镇等涉及崇阳铜鼓和崇阳古瑶的与会代表纷纷表态:“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实现‘保护遗产、传承文化、惠及民生’的目标,让铜鼓文化、古瑶文化真正‘活在当下’,造福崇阳人民。”
弘扬文化“软实力”
撬动发展“新动能”
“三年来,课题组同仁的坚守与坚持令人敬佩。”原县政协副主席龚卫星在总结中感慨万千。
“商代铜鼓与雨山垒石梯田,不仅是崇阳的‘文化IP’,更是连接‘考古研究、文化传承、旅游经济’的重要纽带。”他对未来充满期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成果的转化运用,崇阳有望以古瑶文化为支点,打造“有故事可讲、有场景可看、有体验可感”的特色文旅模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文化新动能。

文化是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崇阳属楚尾吴头,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楚文化、吴越文化、江右文化、湖湘文化、秦巴文化等在此交相辉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崇阳文明,为崇阳铜鼓文化、古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沃土。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号角——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态度、更务实的举措,深挖古瑶文化根脉,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古老的垒石梯田“焕发生机”,奋力书写“文化兴县、文旅强县”新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