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工业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解读

发布时间:2007-12-16 17:37:00 来源:

  向“八同”发展实现五个一体化
  《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应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最终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由原来的四个一体化增加到五个,新增了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圈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五个一体化为: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构建铁、水、公、空的新型综合运输体系;以推进城市圈信息化进程为目标,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互联互通;坚持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改善电网布局,形成城乡电网协调发展一体化供电体系。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10大优势产业链。
  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
  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优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沿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和辐射极,建设6条产业集聚带,实行联动发展。
  ——区域市场一体化
  充分发挥武汉金融优势,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提升档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发展和提升商品市场。
  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
  ——城乡建设一体化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沿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一核、三轴、两环、四组团、两带”的空间结构。
  完善城镇规模结构,优化整合超大城市,重点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
  明确城镇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力度。
  ——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有着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城市圈建设应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市圈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生态城市圈。

 

详解五个一体化


  基础设施一体化
  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总目标,建立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强的电力生产供应网络,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完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框架。
  交通:以高速化、网络化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公路方面,构筑三级路网: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布局的基础上,建成连通各主要城市并与周边省份相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形成两环、十三射、四联线的布局和以武汉为中心,通达主要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以国道省道改造为主,加强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形成与高速公路网相互连接、互为补充的区域干线公路网。
  铁路方面:配合京广、沪汉蓉快速客运线和沪汉蓉沿江铁路三大干线建设,搞好京广线、京九线、汉丹线、武九线等干线的扩能改造,巩固提高武汉作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的地位。同时,分布建设轨道交通网。
  航道方面,形成以长江、汉江、汉北河为主航道,富水、蕲水、浠水、府河等12条长江和汉江支流为骨干航道,东荆河、通顺河等其他内河水系为补充的,通江达海的5级以上内河骨干航道网。
  空运方面,通过二期扩建,将天河机场建成为华中地区航空中心和枢纽港,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420万人次提高到1000万人次;优化航线结构,增加主干航班密度,到2010年国内航线增加到160条,国际航线增加到32条,通达15个国家和地区。
  电力:形成七区、两网、一基地的电力生产供应格局。调整电源结构、继续发展大型火电、加强水电蓄能调峰电源建设,重视生物能发电,适时发展核电,实现能源多样化,将武汉城市圈建成湖北的能源基地。
  信息通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圈内长途区号统一,移动通讯实现同网同费;建设数字城市和网络城市圈,在省“三纵三横两环”光缆干线基础上,形成射状与环形相结合的光缆干线传输网,建成以武汉为中心、城市圈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骨干传输网络。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目前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梯度发展格局。《规划》确定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进程中,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作为重点,力图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特色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工业
  ——工业一体化布局采取点—轴发展模式。点以武汉市为主中心,黄石市为副中心,其他7个城市为次中心。轴分为长江及沪蓉高速公路、京广线与汉丹线为主轴,京九线发展为辅轴。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建设10大产业链,分别是: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
  ——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建立7大特色产业带。
  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鄂州、黄冈、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
  以武钢为龙头,包括鄂州、黄石的冶金—建材产业带;
  以武汉开发区为龙头的环城市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以武汉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的环城市圈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
  以武汉为龙头,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
  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孝感、天门、潜江的化工产业带;
  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业带。农业——建设6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武汉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
  以武汉周边5大湖泊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
  以孝感、黄冈为中心的优质稻米产业带;
  圈西4市和圈东4县市区两个优质棉花产业带;
  圈西4市和圈东8县市区两个“双低”油菜带;武汉市及周边县市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建立8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武汉周边特色家禽产品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中心的牛奶产品基地;大别山和圈南优质绿茶产品基地;
  圈东3县市和圈北大悟县优质板栗产品基地;
  圈西两县市优质蜂产品基地;圈南幕阜山区优质中药材产品基地;英山、罗田、麻城三县市蚕茧产品基地;圈东南苎麻产品基地。服务业
  ——加快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步伐,实现规模较快扩张和素质明显提升。到2010年,圈内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要达到16%%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18%%以上,基本形成圈内金融市场一体化,初步奠定华中金融中心的地位。
  ——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一体化的区域布局,城市圈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武汉要成为中部地区的主要商贸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0%%以上。
  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到2010年,城市圈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到2020年,所占比重要达到36%%。
  ——加速物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形成较发达的骨干物流基础网络,构建专业化的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将武汉发展成为华中五省物流中心。到2020年,城市圈要成为服务全省,辐射华中,连接全国,面向国际的中部物流中心区。
  ——同时加快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和房地产业等其他服务业的建设。
  区域市场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市场建设目前仍存在着产业发展与市场建设脱节、市场分割、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等问题,《规划》确定了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确立武汉市场中心地位,初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和圈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机制。
  ——加速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以优化银行体系为重点,发展一体化货币市场;以产权交易市场的整合和发展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向金融中心区集聚。
  ——建立一体化商贸市场体系。强化武汉市场龙头地位;在黄石、孝感、咸宁、仙桃建设区域性商贸市场次中心;
  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广大城镇和农村的商贸网络;
  鼓励武汉周边8市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网络市场、电子商务和健全的物流体系,实现市场的“无缝连接”,形成主要商品市场信息一体化、物流一体化。
  ——积极推进技术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实行市场统一管理,在市场准入、依法维权、企业信用、执法监管以及信息共享等各方面均实现一体化。
  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镇体系规划:总体思路是强化主城武汉,依托四条主轴,振兴东西两翼、拉动南北两极。形成由主核武汉都市发展区、两条绕城市圈快速交通环线、两大生态带、三个不同辐射强度的圈层、四条复合主轴带、四个产业——城镇组团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强化主城武汉:进一步发挥武汉的辐射带动与极化功能,整合城市圈的支柱与重点产业,全力建设好东湖新技术产业区、沌口与吴家山先进制造业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天河机场及阳逻港出口加工区。将武汉打造成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经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科教创新中心,强化武汉在城市圈中的核心地位并形成与城市圈其他城市错位发展的格局,实现产业、资金、支柱、管理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
  构建城市圈两环:以全长188公里的武汉市区绕城高速外环,为武汉市连接周边地区过境高速公路的主要接口。环城市圈准高速外环连接大悟、红安、麻城、浠水、大冶、咸宁、赤壁、仙桃、天门、应城、安陆等地,构成城市圈紧密层的边界。
  建设东西复合走廊:打造城市圈发展脊梁,依托东西两条轴线,拉动城市圈均衡发展;振兴东西两翼,拉动南北两极,
  打造四个产业——城镇组团:东翼由黄石、鄂州、黄冈组成的紧密型产业——城镇组团,西翼由仙桃、潜江、天门组成的松散型产业——城镇组团,西北翼由孝感、汉川、应城、安陆四市组成的松散型产业——城镇组团,及由咸宁、赤壁、嘉鱼三城组成的南部组团。
  组建两大生态带:由东部的大别山和南部的幕阜山组成城市圈的两大区域生态屏障。是打造生态城市圈的资源基础,也是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在内的生态经济带,实现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是首次纳入武汉城市圈规划,充分体现了在城市圈建设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理念。
  据有关部门监测,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目前状况良好,这也是武汉城市圈在全国城市群中的比较优势之一。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武汉城市圈同样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为此,规划提出了建设拥有健康自然生态、高效经济生态和文明社会生态的生态城市圈目标。
  ——提高环境承载力。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建设生态景观系统。构建“绿轴”,形成沟通城市圈内外的生态廊道;建设与保护多组生态“绿楔”隔离,保护各城镇组团;重点保护好城市圈的“绿脉”(森林与草地)和“蓝脉”(水体与湿地)地带。
  ——加强水景系统的建设与保护。重点整治水污染,建设江湖相通的水生态体系。
  ——建设生态示范区,将城市圈内9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围绕开发区打造生态产业园,建设和谐生态社区,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