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历史变迁

历史这样书写:员工眼里武昌火车站的变迁

发布时间:2008-03-05 11:16:0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习少颖 通讯员刘奎书

 


  图为正在拆除的老武昌火车站候车室。

 

 记忆里永存的老站

  5月22日,天空瓦蓝。刘小平站着那儿,眼瞅着正大卸八块地被拆除的第一候车室,眼圈泛红。这些留下她青春岁月的老房子,开始消失在一片尘埃中。

  作为武汉市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武昌火车站的候车室、售票厅,已远不能满足每日数万人的客流。6月,这座老车站的主体建筑将全部拆除,以便建起一座更大、更先进的车站。

  但刘小平有点舍不得。28年了,她像熟悉自己的呼吸一样,熟悉这车站的人流起落,也感受到这座城市变化的升降沉浮。

  1979年,15岁的刘小平顶替父亲,来到武昌站工作。唯一的候车室里是木椅子,三个站台上都是木柱子,广场只有现在一半大,每天经过和始发列车就十多趟。春节更没什么人,一些列车只有停运。每天客流量也就几千人次。

  但刘小平很喜欢,第一天上班,3:30就起了床,很认真地做着倒痰盂、扫广场、冲厕所、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琐事。后来,因这平凡的工作,她成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突击手。

  大潮下切肤的体验

  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汹涌。1984年,刘小平由客运员成为客运值班员,每天仍奔走在车站各角落。

  从那两年起,车站每年都有变化,修了第四站台、第二候车室,修了软席候车室、茶座,扩建了售票厅、站前广场。1990年,车站每天始发和通过列车增加到82趟。

  武汉是重要的工业城市,每年有许多全国会议召开。日发送旅客上升到1.3万人,最高时达到3.2万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第一站就到了武昌站。之后,武昌站客流增长得更快,尤以四川、河南、安徽南下广州打工者居多。1993年春运,武昌站创下日客流12.5万人的历史纪录。“那时人太多了”。刘小平回忆,绿皮车每趟都严重超员。进站时,客运员拿着棒子、扫帚、竹篙,猛吹哨子,才能维持好秩序。列车一进站,乘客直接从车窗上下。

  当时旅客积压是常事,有时一星期也走不了,候车室、广场,黑压压一片,只有啃面包等着,最高一天滞留了3万人。

  1996年,武昌站开始使用电子系统售票。1997年,K38次开行,睡一晚就到了北京。1999年开始,中国有了黄金周,车站一季忙碌,变成了四季忙碌,除夕夜还有旅客在车站。始发和经过武昌站的列车,增加到100多趟。

  期待中崛起的新站

  2001年,武昌站成立了春天服务的“爱心屋”,刘小平头一次竞争上岗,赞扬声一片。武昌站也头一回有了品牌服务项目。

  这时,公路四通八达,航空又快又舒适,“铁老大”有了竞争对手,也开始改变服务,争取客源。拿棒子的消失了,“旅客永远是上帝”。候车室里有电视、空调、咖啡厅,站外有临时候车棚,免费开水和针线包。旅客有问必答,儿童补票处的“小朋友,恭喜你又长高了”,成了全国铁路系统的名句。

  2004年,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武昌站的客流量继续增长。不同的是,每到长假和九、十月的展览旺季,国内外客商和旅游者成了“主力”,纷至沓来。

  已是值班站长的刘小平,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现在,武昌车站为中国铁路的特等客运站,日均办理接发列车235列,日均发送旅客2.35万人,最高发送旅客人数为7.1万人;日均发送和办理中转行包2万余件。每逢节假日,人照样多,但已是井井有条。

  对于新站,刘小平很期待,“听说很漂亮,电子设备一流。新武昌站,仍是武汉的门户和我们的骄傲。”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