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汉正街人物

陈永镒:文商兼备

发布时间:2008-03-21 11:22:00 来源:

汉正街儒商陈永镒

  来源:武汉晚报
  2000年3月14日,《长江日报》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陈永镒:我在等待》。
  文章写道:昨日,汉正街市场知名个体户陈永镒来到本报,说出心里话,不少武汉人有创业冲动,但现在还不能冲动,要苦苦等待,等待相关细则出台……
  原来,自1999年《个人独资企业法》颁布以来,作为汉正街的元老陈永谥心里一直没有平静过,他买来单行本进行研究,想以他的名字为筹码,申报“陈永镒顾问工作室”。他多次找工商界和经济学教授咨询,希望得到指点,从而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2000年2月14日,陈永镒前往桥口区工商局,花55元钱申报了“陈永镒商务顾问工作室”这个“企业”名称。其中包括5元钱的手续费,50元的企业名称登记费。他成为武汉市第一个申请注册的人。他本想当时就注册,但工商部门说相关表格和有关材料都没有来,没办法操作,这让他心里有点着急。几天后,他又通过媒体发出呼吁:武汉应尽快出台相关细则,营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明明白白创业。
  陈永镒的呼吁得到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使他终于在3月下旬圆了自己的梦,成为武汉市第一个拿到《个人独资企业》证书的人。
  父亲希望子承父业,他却做着瑰丽的文学梦。
  1941年一天深夜,在汉口统一街的一个里弄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啼哭,一时间屋里屋外、楼上楼下,人声鼎沸。女仆激动地向主人报着喜:“孩子生了,是个儿子!”
  这家主人叫陈国栋,是当时大汉口岸响当当的人物,开设多家山货行和烟厂。这个哭着的男孩就是陈永镒。
  说起陈永镒的名字,还大有讲究。当时取名时,陈国栋那个出身行伍、已在国民党中做到高位的弟弟特意赶回家中,劝说哥哥给孩子起个带有军人味道的名字,长大了跟随自己飞黄腾达。陈国栋却对国民党不抱幻想,希望儿子能承袭家业,成为有钱有势的大资本家。他选择了古代一种代表值很大的重量单位作为儿子的名字。
  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陈国栋经常将还不懂事的陈永镒带到工厂商号去感受气氛,并教给小永镒一些经商知识。然而,陈老太爷的力量无法与当时整个社会的潮流抗衡。经商已经被当作最庸俗而又不必要的东西,被理想的学生们丢弃了。
  陈永镒毫不例外地对人文科学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特别是文学。他经常背着书包,揣着文稿,进出各个报社编辑部,做着“文学梦”。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想过找工作,仍然四处投稿。有一次,当他兴冲冲地拿着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父亲看时,父亲却没有像平时一样赞扬,而是苦脸说:“永镒啊,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了,写文章毕竟不能养家糊口啊!”
  那一天,陈永谥哭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拿笔。
  他的第一次经商偏偏发生在“文革”期间,结果赚的一点钱被罚得所剩无几。汉正街恢复了,他成了首批个体户中的一员。
  陈永镒像饥饿的豹子到处寻找猎物一样,到处寻找工作的机会。可是家庭出身的影响太恶劣了,找工作对他来讲,比写作困难得多。他成了建国后城市里的第一批临时工,饥一餐饱一顿地混着。
  “文革”是历史上的至左时期,可陈永镒却在这个时期,真正开始体味他今生的第一次经商。
  那时,陈国栋夫妻因是资本家,彻底失去了饭碗,一家的生计完全落在陈永谥身上。为了生存,陈永镒动尽了脑筋,他注意到当时武汉家具业还未真正兴起,市民买木料请木匠照着自己喜欢的样式打家具,他想,卖家具图样准能赚钱。他在图书馆里泡了好几天,翻书,找资料,选抄自己看得中的家具图样,然后刻印成册,让父亲上街叫卖,母亲在一旁“望风”。
  他的图册很畅销,可好景不长。被抓的那天,他母亲仅仅是用手捏了几下额头,不想“打击办”的人就出现了。他所有的图册被没收了,刻印工具也遭到毁灭,赚的一点钱被罚得所剩无几,他们一家过着更加困窘的日子。
  1979年,武汉市政府批准恢复汉正街市场,那时他父亲病故、母亲无业,为讨生活,他母亲揣着从亲戚家借来的80元钱交给他,他这才走进汉正街市场工商所,领了一纸个体工商户执照,干起摆摊做买卖的行当。
  陈永镒赤手空拳进汉正街,创业是艰难的。他没本钱进货,靠从亲朋处赊货做买卖,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是找朋友的朋友从友谊路一家商店赊回20件女衬衣和50双袜子,一上摊就开门红,卖了3件女衬衣和8双袜子,盈利12元,全家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他与老婆一道早早摆好摊子,陈永镒上厕所方便一下,让老婆看摊。就在这时,来了2个年轻人在摊位上讨价还价,乘陈永镒老婆不注意,抱起一捆衬衣就跑。他老婆发现后,一边叫喊一边追赶:“有人抢衣服呀!有人抢衣服呀!”可是年轻人一眨眼就混进入人群没了踪影,害怕摊上的货被人拿走,她只好悲切地回来。
  陈永镒方便回来知道这一情况后,着急得不得了,还没赚多少钱,就损失了一大捆衣服,价值100多块,这生意还怎么做?带着伤痛,陈永镒想方设法又找人赊了一些货,在汉正街新街口路边摆张竹床当货摊,扯块塑料布做雨篷,不顾出太阳时上烤下蒸、下雨时没法站身、刮大风时塑料篷哗哗直呼的困难,开始了经营。天蒙蒙亮他就扛着货出摊,傍晚又提着卖不完的货回家,生意做得可谓艰苦卓绝。
  1983年7月,汉正街成立了和一个专业市场――新街服装市场。陈永镒敏锐地感觉到做专业市场生意的潜在前景,毅然改换门庭,用摆摊赚来的钱,投资进入专业市场,一心一意做服装批发生意。这种“吃螃蟹”的勇敢精神,不仅使他避开了强手如林的小商品经营之间的激烈竞争,寻找到汉正街市场的空白点,而且很快将他造就成为同行中的“万元户”。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时,由于缺乏专业市场的经营经验,他只好把眼光盯在同行们身上,别人什么货销得好,他就紧跟着上,撵货成为他的经营方式。这样撵来撵去,没过多久,他那小小的服装摊因为撵货慢“半拍”,而成为一个“杂货摊”。裤子、衬衣、马甲、儿童装什么都有,可总有积压品,生意又开始举步维艰,陷入困境。这还不算,一天,门面里突然来了几个年轻人,指责他跟产品,扯了挂面不说,还差点打了起来。为此,他知道这样下去可不行。
  陈永镒没有坐以待毙。他很经意地转起市场行情,并且很快开了窍:自己的服装太杂乱,没有一点特色,怎能吸引顾客?又怎能将钱生钱?当时他纵观市场势态,发觉女式灯芯条将成为服装面料的首选,便到汉口洞庭街批发了几大捆灯芯条布料,联系厂家大量生产女式马甲,不仅成本低,而且做工好,终于一炮走红。
  他懂得文商互长的道理,用写文章宣传老字号“成记”。笃“诚信商之魂”,又使他享有“皮装大王”的美誉。
  1985年,他的资金越来越雄厚。为了扩大经营,他拿出一部分资金从北京郊区购回一蒸汽烫衣设备,在汉口繁华的花楼街租下一个门面,开始兼营蒸汽烫衣。
  那时,民用电220伏,不能开动机器,申请380伏的电压又不是那么容易,他只好答应让负责民用电的一位领导的儿子在烫衣店上班,这才使问题得到解决。当时,广大消费者对什么是蒸汽烫衣还很陌生,衣店的生意可想而知。为了扩大影响,陈永镒开动脑筋,给自己的衣店取名“成记”,这在武汉可是一个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是陈永镒祖上曾用过的响当当的名号。
  陈永镒又主动给《武汉晚报》和《长江日报》写了一篇介绍蒸汽烫衣的特点和好处的稿件,来招引顾客。说到重新提笔写稿,陈永镒还闹了一个至今想起来仍忍俊不禁的笑话,因为担心编辑不接受个体户来稿,特意找一家国营餐馆盖上公章,把个编辑弄了个摸不着头脑。当编辑知道个中缘由后,差点笑破肚皮,连道“谢谢以你后不要再借用公章”。
  “培育”市场,蒸汽烫衣店很快有了转机。第二天,一位报社的记者拿着2件西服慕名而来,一进店门就说:“我是从报上得知成记衣店和蒸汽烫衣的介绍的,特地拿2件西服来试试。”陈永镒让帮工一边进行认真的蒸烫,一边讲解传统烫衣和蒸汽烫衣的区别与好处。那名记者拿着笔挺的西服,高兴得不得了。不久,这名记者也写了一篇报道,历举烫衣经历,无疑成了一个免费广告,使“成记”生意一时忙得不亦乐乎。这件事让陈永镒明白一个道理,商业和文化一旦结合起来,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陈永镒还有另外一个经商的法宝。他一直把“诚信商之魂”的手书条幅挂在卧室墙上,三省吾身,鞭策自己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经商。
  1985年秋冬,他和江苏常熟红星针织厂打过几次生意交道后,厂方评价他是“信得过的生意人”,主动将1627件、价值2万余元的涤纶开衫运过来,托他在汉正街卖。他微利快销,不到一个星期涤纶开衫全部脱手,货款悉数电汇厂方,更加得到对方的信赖。
  1987年,他站在市场高度,审时度势,率先又在六渡桥开了一家皮装专营店,使武汉市一时刮起了一股“黑色旋风”。陈永镒不断推出款新质优价廉的皮服,使皮装店顾客盈门,不少年轻人以穿上黑色皮夹克为时髦,有无皮夹克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一商家见卖皮夹克油水大,便利用当时消费者对皮服真伪识别能力差的弱点,以人造革充皮服来欺骗顾客。陈永镒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再次写出《怎样鉴别真假皮服》等系列文章发表在各级报上。文章见诸报端后,人们读文寻人,使他的皮装店热闹非凡。有时,店门还没打开,就有顾客等在门外,连当时国营武汉东方皮件厂厂长也慕名而来。
  一位大学的教师从报社知道陈永镒的电话后,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自己马上要结婚,想买一件高档皮服,可又拿不准。陈永镒一听,满口答应愿为其当参谋,从汉口乘车到武昌,帮这位教师挑选了货真价实的皮衣。当这位大学教师得知陈永镒是皮装个体户时,惊讶得半天合不上嘴,原来他一直以为陈记镒是个鉴别皮服的专家哩!
  名声逐渐大起来,陈永镒适时抓住机会,在江汉路、南京路等商业繁华地带先后开设了6处皮服专营点,以自己特殊的商人气质,联系江浙沪一些有名气有实力的皮服厂家,在武汉三镇率先使用“皮服销售信用卡”,不断推出质优价廉的皮服。
  1990年9月1日,陈永镒又成为第一个个体户在报上登广告的老板。他在《武汉晚报》登的广告是一个顺口溜:“各路名牌精品荟三环,货真价实人见人喜欢,魅力四射伴君度严寒,随货馈信誉卡一张,质量问题半月包调换。放心地购买哟放心地穿,新年新岁新衣添温暖”。
  言必信,信必果。陈永镒从此名气在外,他开的几个皮服店天天顾客盈门。而周围几家以劣充优以假充真的皮服店铺,门可罗雀,不久只得关门大吉。从此,陈永镒得“皮装大王”的美称。出名了、利润多、麻烦也来了。那天下午4点多钟,他让帮工提前走了,一人在一分店清理货款。就在这时,来了3个聋哑人,手拿刊有陈永镒一篇文章的报纸,进店后指指点点。他以为他们要买皮装,将钱放进抽屉,帮他们挑选了半天,生意没做成不说,等人走了再打开抽屉时,却发现下午卖的5000元货款不翼而飞。
  有人说他是“小气鬼”,他一笑了之。可面对波兰记者的采访,却一点也不含糊。
  陈永镒发达了,但他从不乱花一分钱,能省就省。他无数次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采货,舍不得坐飞机,乘火车还买硬座票,搭轮船也坐4等舱。到达目的地,他买个面包啃,边啃边跑市场,货采得多就托运,采得少就随身携带,减少开支,降低进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记得一年夏天,他在广州买了3大袋货。货重,他背不动,请脚夫又要花些钱。他动了一个脑筋:先放一袋在地上,背2袋走一截路再放下来,回头再背另一袋。这样,用走马灯的方式,他硬是把3袋货弄上了火车。别人说他是“小气鬼”,他一笑了之。
  可就是他这样一个“小气鬼”,一天从报上得知一孤老人动手术缺钱,就主动将钱送到报社,托报社转交给老人。还有一次到门面去的途中,看见一外地人被一楼上掉下的物品砸伤,血流不止,他急忙打的将外地人送进医院,垫付200余元的医药费后,默默而去。
  陈永镒就是这样一个“怪人”,外出打货再苦再累也忍了,从不贪图舒适。他常揣着现款出门在外,日夜提心吊胆,生怕碰着小偷强盗,连钱放在哪里也让人操心。放在腰包里?放在提包?放在箱子里?放在鞋子里?好像在哪儿都叫他忐忑不安,只好再疲劳也要提醒自己不要睡着。
  在多次进货途中,他见到不少令人伤心的事。一次一位浙江来汉经营的同行,一道走汕头进货,刚下汽车,便被人一下子卡昏过去了,随身携带的15.5万元现金被抢劫一空。从此,这家人做生意元气大伤,以泪洗面好多日子。这件事留给他很深的印象。
  陈永镒也遇到过一次险情。那次,他到常熟进货,用拉条锁把装有2万元钱的密码箱锁在车内搁货架上,因长途的确劳累,一不小心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链条锁的链条断了,密码箱不翼而飞。他常说,生意人采货的辛苦一言难尽,圈外人怎能想得到。
  正因陈永镒知道赚钱不易,所以他坚持“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绝不花”的用钱原则。他对那些一掷千金、玩得心跳者,往往嗤之以鼻。他说他最看不惯那些跻身于大款行列斗富摆阔、挥金如土的暴发户,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必定会很快失去其财大气粗的铜臭架势。
  陈永镒作为汉正街的资深老板加“文人”,自然而然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他经常受政府指派接受台湾、香港,日本、波兰等国家和地区新闻记者的采访,去面对各种刁钻的提问。
  那是1994年7月,波兰的4名记者采访汉正街,酒宴设在当时的汉庆大酒楼。午餐前,数台摄像机和录音机摆在陈永镒面前,让见过大世面的陈永镒也不免有些不自在起来,更让陈永镒为难的是,外国记者问了2个尖锐的问题。
  一名金发女记者率先问道:“陈先生,你好!在我们波兰,衡量私人老板财产的标准是拥有的小汽车的多少。请问,你有没有小汽车,有多少辆?”陈永镒在稍作思考后,坦诚地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对我来,说买辆小汽车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我买了它只能是一种摆设或浪费,因为我的住所与我的经营场所很近。用不着多说,在汉正街这块黄金地段找个停车的地方,也极为不方便。我不追求有小车无小车,我只追求作为一个商人的价值。”说到这里,陈永镒停了停,喝了一口浓茶又说:“我要请问你这位记者小姐,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商人,还是一位多家报社的自由撰稿人和栏目主持人。你们国家的商人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文商兼备?”把个波兰女记者问得直竖大拇指。
  紧接着,一位大胡子波兰记者问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你好,陈先生!在我们国家作为商人可不容易,常常有黑道收取保护费。在你们汉正街,有没有黑道向你收取保护费?”陈永镒一听,毫不迟疑地答道:“在我们汉正街,不可能存在你们国家那种情况,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红道也就是政府和公安为我们个体户撑腰,所以从来没有遇到黑道收取保护费,我也没发现汉正街有黑道。”在场的外国记者听后,齐声说:“OK!OK!”并先后与陈永镒留影,还互相交换了名片。
  展望未来,陈永镒充满自信和希望。他正在着手写一本《商海悟道》(暂名)的书。
  1996年,汉正街市场总商会成立了,陈永镒被推为常务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这是一个不拿工资的公益职务,可他干得却很带劲。为此,他甚至可以放弃生意。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因为精力不济,将生意甩给妻子、儿子。他老婆很支持陈永镒,对陈永镒这样一位能商能文的好老公又敬又爱。她常说:“永镒啊,我们亲戚中还没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你可给我们亲戚六眷带来了荣誉啊。”他打趣道:“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嘛。”从此,陈永镒更加珍惜总商会配给他的办公桌。他说:“这辈子没捞到正式工作,这一次可算是挺直腰杆当了一次公家人。”
  从“资本家”过渡到“知本家”的陈永镒,针对经商出名后遇到的一些情况,正在着手写一本《商海悟道》的书,准备将多年的经营经验写出来,供更多的生意人借鉴,以此回报社会。原来,不少下岗者慕名找他,请他策划经营方式,指点经商途径。他在《市场指南报》发表的一篇题为《竞争越激烈更要图发展》的文章一见报,就有一对洪山区青菱乡的夫妇手持报纸,按报上写的作者地址,到汉正街找到了他。
  丈夫杨先生说,“昨天我看了《市场指南报》后,一夜没合眼,今天一大清早就上汉正街来找你。从文章中,我知道经商人的苦涩与追求,我一直想在商品经济海洋里一试身手,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指点。”陈永镒被这对夫妇的诚心所感动,细心地为他们设计了一套可行性方案,依资金作了定位。从此,这对夫妇开始了经营,在经营一段时间后,还真的赚了不少钱;他们特地买了礼物感谢他。
  多年来,不断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来找陈永镒咨询,陈永镒才决定申请注册“陈永镒商务顾问工作室”。他说,他还想在近期办一个商务培训班,义务向下岗职工传授经营经验,使更多的人能自谋职业,真正富起来。
  从外表看,富起来的陈永镒一点也不像个腰缠万贯的富翁,那一身再朴素不过的穿着,活脱脱一个书生气十 足“老先生”。
  在汉正街,陈永镒确实不是一个“突出人物”,但他绝对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