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百姓讲述住房故事

NO.3 20世纪90年代 他们已经当了两次房奴

发布时间:2008-03-26 15:37:00 来源:

  经历92-97年房价大起大落的人的故事:
  采访对象:周女士
  【印象:当初周女士和丈夫主动放弃了福利分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今天有点后悔了】
  周女士在广州一家知名杂志社做事,而她丈夫则是一家网络公司的副总经理,生活安稳。他们都是外地人,1993年初来广州,逐渐杀出一条血路。谈到90年代中旬在广州购买的第一套房产,周女士现在还记忆忧新:“我和我老公是1993年才来到广州闯荡江湖的。外省人,没什么背景,有的是满腔的热血和憧憬。那时我们还处于恋爱期间,来到广州租了一间小屋子,但是有个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家一直是我们的努力的目标。1995年的时候,我们感觉要有一个真正的家,还是要买套房子,然后就着手准备了。”
  周女士和她老公的买房故事还挺有意思的。90年代的福利分房热火朝天,但是她和她老公两个人的单位当时没有钱自己建房,都没有要“分房”的意思,所以他们只好另寻找出路——购买商品房。
  当时周女士的工资才1500元/月,偶尔兼职做英语老师赚点外快。而她丈夫在某报社,工资约4000元/月,两个人在广州扎根不久,都没有多少储蓄。周女士回忆:“那时的商品房特别少,而且能办理按揭的特别少,都是一次性付款的。当时我们啥都不懂,就是到处找价钱比较便宜,关键是能有按揭的。一次付款的话我们根本买不起。后来经过精挑细选,总算敲定荔湾区的一个小单元,35平米,价格是3800元/平方米。”
  周女士感叹:“虽然当时房价不高,但我们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当时首期四万就让我们非常头痛,后来还是双方家长捐助了一些,才凑够,月供1700,相对于我们的工资来说负担方面不算太大,可是也挺吃力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好不容易找到能够办理按揭的房子,但是那按揭利率狂高,超过10%!”
  “凑够了首期,跑单位、跑银行、跑相关部门,办好了按揭,心落地了。因为是第一次买房,当时心里特兴奋,因为住了一年多出租屋,感觉非常不好。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家,当时真的好兴奋。虽然房子特小,但也总算有个窝了。”谈到第一次购买房子后的感觉,周女士字里行间还洋溢出满满的幸福:“当时买的是楼花,年初买,年底才搬进去。半毛坯,厨房、卫生间都弄好了,只是一室一厅还是水泥地。我们就买了那种塑胶地毯,铺上去就完事了。有家了,也有安全感了。”
  由于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开放房地产市场,引起了投资的热潮。受到这种热潮的影响,广州的房价随波起伏。周女士买的单元单价为3800元/平方米,但很快的,在市面上降为3000元/平方米以下。“当时说不懊恼是假的,但是幸好是自住的,也不算太吃亏。”周女士这样回答。
  后来周女士和她老公的工作顺利,收入也随之上涨。1999年的时候,已经提前还清第一套房子的贷款。同年6月份,又付了6万首期买了天河的房子,两房一厅,原来的小房子只是放租没卖。“当时天河北一带的房子已经被香港人炒起来了,房价一路上涨。”周女士回想着当时的情况,“我们当时买天河的房子房价是5200元/平方米,算是准现楼了,当时买得有点贵。”
  但是当时这种第二次购房的喜悦刚过没多久,周女士便遭遇到戏剧性的事件。购买第二套房2、3个月之后,他们单位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突然说能福利分房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周女士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当时我们的思想斗争很厉害。我是非常想买,但老公对这种福利分房的质量不看好,坚决不买。加上刚买了第二套房子,也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因此当时只拿了7万块就算完事了。”
  “现在看来我当时没买是非常愚蠢的,也是我心中的痛啊。如果他坚决要买的话,其实是可以跟家里借钱的。单位的福利房现在已经涨价好多倍,亏大了。如果当时要了单位的福利房,估计我现在可以当小富婆了。”提起往事,周女士依然唏嘘不已,但是在90年代已经当了两次房奴的他们,已经算是幸运一族了吧。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