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最新报道

湖北人住房变化:从“蜗居”走向“广厦”

发布时间:2008-03-26 15:27:00 来源:

  在湖北一家媒体供职的梁先生近日结束了140平方米新购商品房的装修。国庆放假期间,梁家三口将从几年前单位出售的狭小住房里搬入这所大房子。
  “以前3口人挤在4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又吵又挤,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34岁的梁先生难掩心中的感慨和喜悦。拥有自己的大住宅曾是典型的美国式梦想,而今这成为了“日食三餐,夜寐七尺”的中国人的现实追求。近些年,许许多多像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不断享受着乔迁之喜。建设部的统计数据说,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按建筑面积计算已达到23.7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倍多。
  另外,建设部发布的数据还说,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10年的时间增加了50%。中国城乡住宅年竣工面积连续8年保持在12亿平方米以上。房地产业还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之一。
  曾以遍布“鸽子笼”式住宅而“闻名于世”的湖北如今更是今非昔比,其人均住房面积已达约30平方米。建设部负责人表示,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已经告别了住房严重短缺时代,进入到了增加住房面积与改善居住质量并重的新阶段。
  联合国人居署代理副执行主任丹尼尔·比奥曾评价说:“中国在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已近80%。中国的住宅建设速度是近几年来全球最快的。”
  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住房一直作为国家或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住房投资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居民住宅投资严重不足。1978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住房问题是当时最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城镇住宅建设的设想。随后,通过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住房投资机制,单位和个人的住房投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通过向私人出售公有住房和启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及不断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个人购房信贷业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中国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超过93%,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
  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人数达6000万人,公积金数额累计达5500亿元;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达2000多亿元。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居民住房的小康标准:力争到2020年,中国居民住房要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施齐全”。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它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住房由单位统一分配,使得人员异地流动、调换工作十分困难,公事和私事之间的界线也很模糊。如今,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将从市场上购买的住房再拿回到市场上去卖。正如梁先生所感叹的:“过去我们都是单位的人,现在我们变成了社会的人。”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